昨天,史蒂芬·霍金去世,說世界嘩然也不為過。在這不長也不短的一生中,霍金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被譽為是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理論物理學家。這些都將鐫刻在人類的文明史上。

但對于很多人來說,我們可能永遠也想不通宇宙大爆炸理論,卻看得懂他頑強的生命力,他的堅韌和有趣,更何況這些有趣還遠超我們的想象。
霍金曾說,“人生不好玩,那就是一場悲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除去艱深的物理領域,他還在各個領域游玩,留下有趣的背影值得大家玩味。
首先是音樂,霍金在年輕時酷愛古典音樂,年紀大了之后更為奔放,這時的他更迷戀搖滾,1994年霍金自己用電子發聲器唱了一首《Keep Talking》,2014年,霍金又出了一首新《Talkin’ Hawkin》,翻譯過來就是《絮絮叨叨的霍金》。看歌名就知道,這其實也是個活潑且喜歡熱鬧的妙人兒。

當然他的“妙”絕不止步于此,演技我們也是有的。
《生活大爆炸》中霍金客串的那一幕廣為流傳。劇中,霍金空降在謝耳朵面前,對謝耳朵說:“你關于希格斯粒子是個黑洞而且能加速時間反演的理論非常吸引人。”
智商爆棚、情商零分的謝耳朵說:“哦,我在廁所想到的。”
霍金接著說:“可惜它是錯的。”
謝耳朵瞬間暈倒,霍金很得意:“又一個粉絲被我迷倒了。”
幽默如霍金,一出口就讓人忍不住哈哈哈。

其實在這之前,霍金就已經出演了過科幻劇:《星際迷航:下一代》,本色出演的他坐上宇宙飛船“企業號”,和牛頓、愛因斯坦一起搓麻將。據說當時他特別開心,因為和牛頓、愛因斯坦同臺的夢想就這樣實現了。

雖然漫長的人生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很少的身體部分可以動,但這并不能抑制他活潑好動、幽默風趣的基因。他一生都在證明一條真理“皮一下,很開心。”
曾經有個小朋友問他:
史蒂芬,如果我掉進了黑洞,會發生些什么?
霍金調皮地回答:
你會變成'意大利面‘。
還有一次有人問他:
“英國男子組合‘單向樂隊’成員澤恩·馬利克退團引發萬千少女淚奔會造成怎樣的宇宙效應?”
諸如此類的幽默還有很多,這個熠熠生輝的靈魂,21歲就被醫生判定最多活不過兩年,之后漫長的歲月里,他不僅在物理領域有令人難以企及的建樹,還依然保持對生命的好奇和熱愛直到最后。
我們不得不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成就這樣的天才和奇跡,那么我們且來八一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追宗溯祖,我們就能找到答案。霍金這樣強韌的性格,是歷代先祖不斷強化的家族財富。
霍金祖上并非顯貴世世代代都是普通農民,直到19世紀初,有位祖先當上了一位公爵的管家,霍金家族從此“發跡”。
到了霍金爺爺這一輩就有了更大的突破,趁著時代潮流,爺爺搞起了大農場,當上農場主,一度非常有錢,結果一場一戰,又讓這個家族“一夜回到解放前”。但家族的興旺之路可并未就此中斷。
比爺爺更懂得投資的就是霍金奶奶了,她又想賺錢又想讓5個孩子都受教育,于是就自己辦了所學校,學校辦得很成功:家業發達,霍金父親弗蘭克還上了牛津大學醫學院,成了熱帶病專家。

霍金父親弗蘭克
奶奶的強大性格,打開了這個天才家族的成才之路,成了這個家族最重要的特點。霍金的爸爸弗蘭克繼承并發揚了母親的這一特質。醫學院畢業的弗蘭克原本可以在英國輕輕松松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可他為了自己的研究,就經常到非洲工作,動輒兩三個月,條件艱苦,但是即使這樣,二戰的爆發也未讓他退步。

霍金母親伊莎貝爾
相同特質的人總會互相吸引,霍金的媽媽——伊莎貝爾,可比爸爸還要強大。伊莎貝爾家里有7個孩子,她排行老二,在那個女孩子沒什么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年代,伊莎貝爾不但堅持上學,考進了牛津,還連讀了三個專業:哲學、政治和經濟學。
那個年代,一個女孩,就算從牛津大學畢業,還是很難找工作。但伊莎貝爾不愿待在家里啃老,先干過稅務稽查員,后又找到一家醫學研究所當秘書,她在這里邂逅了霍金老爸。
人們總說: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一個性格堅毅的爸爸,加上一個內心強大的媽媽,就成了霍金堅強性格的基石。

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癥,接受現實之后的霍金說:“在我21歲時,我的期望值變成了0。自那以后,一切都變成了額外津貼。”
他甚至認為他的殘疾并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障礙,相反有助于他靜靜地思考純理論問題。
性格強大的父母也深深影響了霍金的擇偶觀。在他的婚姻里我們就能看到弗蘭克和伊莎貝爾的影子。
21歲,霍金剛剛和心愛的姑娘簡(Jane)相識一個月,就被診斷為漸凍癥(ALS)。醫生說,你還有兩年。如果是一個普通女孩,這段戀情恐怕就止步于此了,但是,霍金選擇的姑娘像他母親一樣強大,毅然和他走入婚姻,并且還有了三個可愛的孩子。
霍金畢生在追求解釋宇宙的大理論,而簡傾其所有幫霍金打理生活瑣碎,讓他有時間或者能力投入到他熱愛的物理世界里。與此同時,她又影響著這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的生命觀。他們的信仰相互依存卻又相互對峙。
在簡無微不至的照料和鼓勵下,霍金保持著高昂的斗志,一步步走上科學的前端,簡也一直努力在婚姻中尋找著他和霍金兩個不同人生的平衡,兩條線交叉纏繞,總有最佳的接觸點。
很多年之后,很多ALS研究機構都好奇為什么霍金能存活多年,霍金2011年在一次采訪中透露了真相:
一份工作和無微不至的照料當然會幫助我延長生命。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這些讓霍金終生幸福。
打開霍金的小學成績單,他和普通小朋友根本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更差。若說有什么和別人不同,那可能是口齒不清、行動緩慢。
這一點倒是像極了他的父親弗蘭克,說話吐字不清,旁人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但倆人自己交流得挺起勁。同學們笑霍金說話是“霍金語”,還打賭說霍金以后一定沒什么大成就,可是父母絲毫不以為然。
直到青少年時期,霍金還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學生。伊莎貝爾甚至問過他:“孩子,你在學習方面真的這么弱嗎?”霍金的回答是:“嗯……其他人也差不多。”這機智的回答,媽媽估計就欣然接受了。

少年時期的霍金
其實弗蘭克夫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方式和觀念上的指引。
二戰結束后,霍金父母帶著他和妹妹遷到了一個偏僻小鎮。小鎮非常保守,讓這兩位牛津大學畢業生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小鎮上稀有的高級知識分子,霍金一家的生活方式更是與眾不同。
他們花50英鎊搞來一輛破舊出租車,那個年代大多數英國人都買不起汽車,鄰居們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可這對夫婦依然我行我素,他們還開著這輛車去了印度旅行。
后來,他們又換了一輛綠色的福特,再后來又搞了一輛吉普賽人的大篷車,據霍金回憶,他父母每逢暑假就拖家帶口地開著車到海邊,在那兒度過一整個假期。
如果你因此認為霍金家生活奢靡,那你就錯了。有車只是方便他們出游、探尋自然,不是為了顯擺。
他們對于其他物質上的要求基本為零。房子基本沒怎么裝修,到處都堆著書啊、畫啊,還有不知道從哪兒搜羅來的奇石、標本,地下室還養了蜜蜂……其他地方都是光禿禿。
對霍金父母而言,讓孩子打開眼界、追求知識才是值得花費精力的。
所以即使在臨終時,霍金身體狀態已經很糟糕了,但在面對“能不能用一個詞,表明您想對這個世界說的話?”的提問時,他仍使出全身力氣,打出了三個字母:WOW。
霍金對這個世界發出的詞,是驚嘆。即使他一生受盡病痛折磨,全身失去控制能力,只有眼睛下面一塊肌肉可以控制,他對于這個世界,依然像一個孩童般熱愛。
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并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
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父母就成了他的“教練”。對他們而言,有閑就多讀書動腦筋思考問題,有錢就都花在孩子讀書上面。

霍金和兩個姊妹
霍金的家里連家具都不齊全,但隨處可見的都是一堆堆的書,這些書是父母買來的,或是從圖書館借的,即便是開車旅行,他們也會帶書在車上,基本是人到哪,書就到哪。
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霍金一家人都愛讀書,他們最喜愛的集體活動就是集體看書。
一家人都不愛說話,在餐桌上也經常是爸爸媽媽、霍金和兩妹妹每個人捧著本書邊看邊吃完,偶爾遇上精彩的內容就交流幾句心得。
雖然父母不苛求一時一刻的成績,但是思路活躍、博覽群書,還喜歡動手設計各式游戲的霍金,竟然輕輕松松考上了牛津。
霍金這一生一共有3個孩子,兩兒一女,在全世界看來,這樣一個古怪的家庭,父親只能靠輪椅上的小盒子說話,怎么管孩子?
霍金女兒露西,也在牛津大學讀英語、俄語,畢業后當作家,寫了兩本小說,跟霍金合寫4本童書,拿過科普類小說大獎。
大兒子羅伯特48歲,很早就到美國發展,在微軟公司總部工作。
小兒子蒂姆西是埃克塞特Exeter大學語言學系畢業生,是英國樂高市場部BOSS。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一切,是霍金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精神財富在發揮作用。
之前霍金3個子女罕見接受BBC一臺采訪,談了父親天才的教育大法。

女兒露西:我父親的固執,他活下去的毅力,以及他笑看人生的幽默感都種在我心里。他的進取心極強,這不光是為了生存下去,他寫書和講課,都能感染所有周圍的人。
大兒子羅伯特:我小時候還看到過父親自己能說話,我一點也聽不懂他也會一直說,他是內心極其強大的人。
我父親愛好廣泛,喜歡賽車,帶我和威廉姆斯大老板Frank Williams,也是個坐輪椅的名人一起看比賽,我從小甚至不知道他們是殘疾人。他非常忙,但從小陪我下象棋。是他干什么都喜歡贏,跟我下棋也絕對不讓子。
12歲時,我問了他一個問題讓我終身難忘。我問他,我們生活的宇宙周圍,會不會布滿了很多星星點點的小宇宙。問完了覺得超級愚蠢,但他告訴我一句話,問題蠢不蠢不重要,問才重要。
真正的成長往往是這樣……霍金自己和他的孩子,從父母那里繼承的不僅僅是長相和財產,更重要是耳濡目染的品性,和頭部里的溝渠。
教育從來沒有固定的方法,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孩子也沒有幾個,但如果我們能從這個特立獨行的家庭背后,看到熱情和干勁,看到對世界的獨特認知,看到他們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