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刃S中醫脈法 ——王永民老師世界脈學大會講課 S中醫學習說明 第一、我目前尚在S中醫的學習和體驗過程中,并不代表S中醫的真實水平,只能算是S中醫剛入門的學習者! 第二、我希望借這個機會向大家學習,同時把我自己的一些真實體驗跟大家分享。 我接觸S中醫是在1994年,到現在時間已經二十多年了,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每次看韋老師的《S中醫發蒙》和《中醫脈診之謎》都有新的認識,都感覺到自己的差距,真的是學無止境! S中醫是韋刃老師經過四十年的經典研究與臨床探索,在1986年正式創立命名的。 S中醫入門有兩大障礙。 第一個障礙,也是最大的障礙,就是對“唯脈無癥”的理解。 關于:唯脈無癥“,有些人會誤解為我們只會調脈,解決不了癥狀。其實是”脈癥一體,如影隨形,根除葉自落,脈平癥自無“的意思。在我們剛接觸S中醫時,韋老師就常常對我們說這樣一句話:“不欲更心,勿入此門!”意思是說,你要想進到S中醫這個門兒里,你首先要更新自己的觀念(上臺階),比如說什么叫“疾病”?這是醫生患者最常見,看似簡單卻很難回答清楚的一個概念。可是我們想想看,如果連什么是病你都搞不清楚,那后面的診療又如何談起呢?也許一般人會說:什么是病?那不是很簡單嗎?現代醫學早有定義,各種的理化指標病名不都是現成的嗎?可是,這并不是我們中醫所說的“病”。S中醫認為癥狀和指標只是疾病的現象,它的本體是系統能量異常的振蕩狀態,也就是說疾病實際上是一種異常的“振蕩狀態”。對能量振蕩的診斷有望聞問切,其中以切診也就是脈診最為精確,所以我們特別強調脈診的重要性,脈理即是氣理,氣理即是病理,脈癥一體、如影隨形,只要把脈氣調平了,癥狀自然就解除了。 第二障礙:要走出誤區 韋老師經常強調,當前主流醫學有兩個誤區。 誤區一:用壓抑療法取代扶正療法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我們還沒有從疾病現象的迷宮里走出來,還是把疾病的現象當成了疾病本身,所以也自然把消除癥狀做為診療的目的,如同捉住了衣服影子就以為擒住了賊。事實上你這樣“努力”的結果,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暗地里損傷了機體寶貴的元氣和免疫功能,那么,一旦元氣虛、復原力下降,生理的無序化程度就會越嚴重,所以疾病就會層出不窮。 誤區二:把研究重點放在疾病成形期診療,而不是“未病”期干預。 現在醫學把研究治療的重點都放在惡性疾病和重大疾病上,而忽略了真正的早期預防(儀器診斷再先進也還是在病灶成形期),沒有在人體的趨序力剛剛損傷或尚未損傷的時候,也就是在萌芽階段的這個時候下功夫。 驗證S中醫“唯脈無癥”的療效 我在沒有學習S中醫之前,坦然的講,那個時候我也是在臨癥時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突出的感覺就是自己很困惑,為什么用了不少藥,但是沒有好療效呢?我也是認真按照書上講的方法來辯證的啊,但就是治不好人家的病,好沮喪啊。直到有幸跟隨韋刃老師學習S中醫之后,尤其掌握了脈診這把金鑰匙,我開始學著把診療的焦點放在了調脈上,效果就明顯的提高了,好像有了魔法,忽然就會看病了,不知不覺有了自信。 記得我跟師父學習了兩年以后,我就回老家了。以前就對自己看病可沒有信心了,一到病人跟前就緊張,心里沒底。現在才剛學兩年脈診,如果說能做到看病不同“癥狀”只管“調脈”的境界,恐怕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但結果是我硬著頭皮“唯脈無癥”一把,竟一連快速治好了身邊好幾個人的病,我的緊張被大家的稱贊松綁了,堅信了自己的選擇。 舉個我父親的例子吧,我從洛陽回到家,父親看到我說:“你可回來了,快給我看看病吧!”我父親當時是左眼的眼眶淤腫,因為摔了一下,都是瘀紫的,像熊貓眼似的。我給父親把完脈只開了四味藥。因為從脈上(咱不管局部癥狀)看他就是“氣陰兩虛還有點兩關瘀滯”的脈象,所以我開出的對應藥就是:黨參、熟地各30克、枳殼牛膝各6克。就這么簡單的方子。當我父親到藥房去抓藥的時候,藥房的先生很疑惑地問我父親說:“您就這幾味藥啊!是不是做藥引子用的?要不我這兒有活血消腫的驗方,給您抓幾副吧”。我父親就說:“老李,這是我兒子給我開的方子,你就按那個藥方給我抓了吧,我相信他。”然后他回去就煮著喝了。第二天一大早,我還睡呢,父親就把我叫醒了說:“你快起來看看,效果非常好啊,我的眼消腫了。”我一看可不是嘛,才吃一副藥,效果就這么明顯,又接著吃了兩付藥就完全好了。這一下我父親非常得意,開始在親戚朋友里給我做起了宣傳。 還有同族的一位60多歲的老人家叫王鐵錘,一直是咳嗽氣喘十幾年,我給他一把脈,還是“氣陰兩虛兩關瘀”的脈,當時我開的藥也還是這四味藥。有意思的是,我只開了五副藥,讓他五天后來看我,結果一周后他也沒來,我想肯定是沒療效,人家不來了。沒料到他大概一個月以后才來,手里還提著有紅貼的兩包糖,說是來感謝我的,這在過去農村就算是送禮了。我說:大爺,我只給你開了幾付藥,怎么一個月才來,還說感謝我,咋回事呢?他說:當時你是給我開了五付藥,這五付藥吃完效果非常好。但是我沒錢,不舍得再買藥,于是就把這五付藥渣我就反復煮、煮到一直沒有顏色了,我還繼續喝,最后,藥渣子也不舍得倒掉,就把藥渣子又晾曬晾曬,在臼里搗碎了,然后吃這個藥渣,陸陸續續吃了一個月,身體越來越好,還能下田地里干活了,整個身體精神都大為改善。 這個案例對我觸動很大,這要在以前,我說不定給人家開多少藥,問題是治不好病啊!越有信心,我臨床診療的狀態越好,療效也越明顯,患者就診率也越高,一時間我就在當地比較有名氣了,經驗越來越豐富,當然正面反面都有,同時跟師求學的渴望也更為強烈了。 一年后,我又繼續跟著師父到河北行醫深造,學習脈診精準隨機法,回憶起來,那可是個磨練意志與收獲喜悅、破除心礙與自我超越的喜樂歷程啊,有時間再與各位分享。 S中醫脈法五大部分 現在,我們進入S中醫脈法的學習。S中醫脈法有五大主要內容:基礎單因脈辨識、系統多因脈辨識、精準脈辨識、脈藥精準對應體系、全景病程辨識。這五大主要內容也可以說成是兩大部分內容:隨機診療和病程辯識。“基礎單因脈辯識、系統多因脈辨識、精準脈辨識、脈藥精準對應體系“這四部分是隨機診療,相當于戰術。全景病程辯識對疾病階段性康復起到了關鍵的指導作用,相當于戰略! 首先,我們來學習基礎單因脈辨識。 基礎單因脈辨識的意義在哪里呢?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傳統脈學,在我們傳統中醫脈學里有兩個有待完善的不足之處。 傳統中醫脈學有待完善的兩個方面 第一:傳統脈學缺少單因脈素的基礎辨識。 傳統脈學缺少單因脈素的基礎辨識,這就像漢字缺少基礎筆畫識別一樣,一上來就是筆畫組合好的漢字,所以就造成了一些脈象的定義和特征描述都比較模糊、重復、繁雜的局面,這樣就造成了學習的困難,很不容易掌握,古人說“心中易了,指下難明”!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的尷尬是“心中未了,指下不明”。所以,韋刃老師做的“基礎單因脈辨識系統”的研究完善工作,不論是對診療或教學都貢獻極大。舉例來說,比如我們現在查字典,咱們一小本《新華字典》就收錄2萬多漢字,如果沒有捷徑方法,查找一個字是很難的,但如果你會使用“部首或拼音檢字法”,那你想查個字就變的很容易了。咱們的“基礎脈辨識”就相當于漢字檢索法。 第二:傳統脈法指導處方時,沒有探尋從“基礎脈”到“單味藥”和“穴位”的精確對應關系。 傳統脈法指導處方時,是“憑脈辨證”,再“以方類證”,沒有探尋從“基礎脈”到“單味藥”和“穴位”的精確對應關系——簡單的說,就是知道什么脈就知道用哪味藥或哪個穴位治療,并且知道劑量,定性、定位、定量、都很清晰。這個很厲害,能直接通過脈診定藥定針,如同用衛星導航尋靶瞄射、又快又準、立竿見影、百試百驗。目前為止還沒有其他體系走這條路,韋老師領著我們已經用了幾十年,所以,這是我們S中醫體系中的兩個創新。 全息脈位:【(寸關尺:上中下)、(浮中沉:表中里)】 背景脈勢:【力度(剛柔緩急:虛實脈)、充盈度(長寬厚潤:空細脈)】 前景脈體:【溫度(寒熱脈)、均勻度(勢差:郁脈)、平滑度(阻澀:瘀脈)、粘稠度(水濕痰脈)】 單因脈的特征描述與辨識順序 基礎單因脈結構:脈位、脈勢和脈體 我們先來看第一張圖。從基礎單因脈結構上看,脈象可分為“脈位、脈勢和脈體”三個部分。 @脈位 脈位就是寸、關、尺、浮、中、沉,分別對應人體的左右前后上中下和表中里的投影區域。脈位就是人體的時空結構,是全息的。 @脈勢 脈勢是脈象內藏的部分,也就是脈象整體的背景力量,簡單的說就是你的能量儲備基礎,也叫元氣。脈勢表現有“剛柔、大小、緩急”。 脈勢——辨脈的第一關鍵! 關于脈勢,我要特別強調,它是我們辨脈的第一關鍵。我們平常說的整體虛實,就是這個背景脈勢。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看到海面無數翻滾的波浪,但是往遠處望就會同時看到大海的水勢,從局部看是浪花,從遠處背景看是水勢,又如同演員與舞臺、山川與大地的關系。所以各種現象也好、脈象也好,它后面一定有力量在推動,那么在診脈的時候,首先你就要通過整體脈勢的強弱,了解他整體能量的儲備是多是少,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身體要康復靠的就是這個整體修復力,就如同國家的綜合實力。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探尋脈象十八個部位的剛柔、大小、緩急,來進一步確認。脈勢就是衡量你整體能量儲備的,是十八位整體力量的統計均值。 @脈體 脈體就是脈象外顯的部分,就如同海面的波浪。脈體根據其特征無外乎“寒、熱、郁、瘀、水、濕、痰”這幾類。脈體是能量失衡無序的狀態。 從基礎脈因上講,不管什么脈象,我們都可以從脈位,脈體和脈勢這三個方面進行歸納。因為S中醫脈象體系的創立初衷,是用來指導處方治療的,所以,脈法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 辨別和脈與失和脈(病脈) 我們再來看第二張圖(上面“單因脈辨識順序與特征描述”圖),單因脈的辨識順序與特征描述,也就是脈診的程序。脈診的程序如同導航圖,根據圖示指導,摸脈的時候首先分出來“和脈與失和脈(病脈)”,也就是先辨別出是正常的脈還是不正常的脈。 @和脈 正常的脈我們叫和脈。 力度:柔和而有力,柔中有剛,沉部和尺部都有根; 溫度:不寒不熱,溫度適宜; 均勻度:寸、關、尺、浮、中、沉,十八位的力度是勻布勻平的; 粘稠度:表現為濡滑和緩,就是粘稠度適中,沒有明顯的水、濕、痰; 平滑度:脈管壁平滑,尤其是脈管壁底層光滑無澀滯物沉積。 綜合起來講,就是柔和有力,溫度適宜、均勻平滑、無痰水濕,這就是和脈。如果是遇到和脈就不用調理,也就是不去干預。 @病脈 違背和脈標準的就是病脈。如果是病脈,我們再接著往下分析。 病脈——虛脈和實脈 病脈根據整體脈勢強弱分為虛脈和實脈。 +虛脈細分為:氣虛、液虛、陰虛、陽虛 氣虛:虛脈細分時先辨氣虛。氣虛緩弱而明顯,就是脈摸上去感覺力量是緩弱的,一使勁按壓就沒脈跳了,這就叫氣虛。 液虛:液虛就是脈管的充盈度不夠,脈往往出現空脈和細脈。 陰虛:陰虛是在脈無力的基礎上有熱象,熱而無力。 陽虛:陽虛的脈,是在脈勢無力的基礎上有寒象,是寒而無力。 辨別了氣虛、液虛、陰虛、陽虛,虛脈就辨完了。 +實脈細分為:郁、瘀、濕、痰、水、寒、熱 如果脈勢有力,是實脈類型,那你就直接辨脈體七邪,哪七邪呢?就是郁、瘀、濕、痰、水、寒、熱。 郁脈:郁脈的主要特點是局部脈有力但是不均勻。比如左右不均、上下不均、表里不均、但是這個勢差,要夠一倍才有意義,可以因勢利導。 郁脈分為:側郁、部郁、層郁、位郁 側郁——左大于右或者右大于左。 部郁——上大于下或者下大于上。 層郁——表大于里或者里大于表。 位郁——六部脈中某一位脈力度值明顯大于其他脈位一倍到數倍,也就是這個部位的脈特別有力,這叫位郁。 瘀脈:我們這里的瘀脈跟傳統的澀脈,手感和診脈的方法都不一樣。瘀脈是微循環瘀結在脈象上的反應,主要分為濕瘀和血瘀兩大類。 瘀脈——濕瘀 濕瘀淤積的位置在血管外和組織間隙里,尋找瘀脈的方法是你要把指頭按到脈管的底層去找,比如說關脈,你要按到橈骨小頭的骨膜上,然后將手指前后左右慢慢的推移,看能否感覺滯手不光滑,有沉積物阻滯,不管什么形狀有的話就是瘀脈。濕瘀澀手感覺是柔軟的、而且有濡象表明有濕。相對來說的就是血瘀。 瘀脈——血瘀 血瘀的尋找方法也是要沉取,沉取到骨膜之后,感覺指頭底下有東西堆著,但是比較堅硬、這就是血瘀。 其實,濕瘀和血瘀之間存在一個遞次轉化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先是出現濕瘀,后形成血瘀,治療時也是先治療濕瘀,再治血瘀,根據經驗往往是等你把脈管外的瘀積物清理完之后,血瘀就會自然呈現出來了,這是驗證出來的規律。 濕、痰、水脈 濕、痰、水都是水液代謝的異常產物。 濕脈:就是傳統脈學的濡脈,濡脈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脈體摸上去個感覺模模糊糊的、邊界不清晰有潮濕感,古人形容叫“如水漂棉“,指感像霧一樣,是彌散的、綿軟、沒有形。 痰脈:是一種粘濁團聚圓滑的脈感,粘手渾濁稠厚隨著波動象一個團塊旋轉的圓滑感,寒痰還有一種收聚感。 水脈:水脈多見于虛寒證,在尺脈上最多見。水脈摸上去手底下感覺就像一股水波動一樣,有點晃晃蕩蕩很稀薄的感覺,如果見到誰手上長個水泡,那你用手輕輕觸摸一下“嗯“就是那種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