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條文】 【組成】 【制服】 【功效主治】 【禁忌】 【類方】 【臨床運用】 【淺議】 本方上清肝膽,下溫脾胃,既有調和寒熱、降逆緩急之力,復有和肝溫胃、安蛔除厥之功。觀其方劑組成,辛溫多于苦寒,故適宜于虛寒為主,肝熱次之之癥。虛寒者,表現為神疲乏力, 腰背、少腹畏寒,四末厥冷,飲食減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或稍冷即腹痛泄瀉,或夾白色黏凍,或有完谷不化,或因肥膩而便次增多,甚者滑脫不禁;或陰道少腹牽引作痛,或睪丸疼痛,或頭頂、口舌有寒涼之感,脈弦細。肝熱證者,表現有口苦口渴,舌紅苔薄黃,心煩不寐,面頰烘熱,目赤腫痛,頭搖肢木,巔頂疼痛等癥狀。 蛔厥者,蛔蟲為患也。饑餓、驅蟲法不當、及腸道寒溫突變,蛔蟲未能適應溫度之猝變,本能地避寒就溫,或避溫就涼而上下竄動,入胃則胃失和降,涌逆嘔吐,隨吐而出。竄入膽道,則心下頂碰,疼痛劇烈,大汗淋漓,徹及右側肩背,翻轉起臥,手足躁動。曾見一蛔厥患者雙手亂抓,被竹席多處劃破,鮮血流淌,猶不自知。四末厥冷,惡心嘔吐。腹診,劍突右下方拒壓。注射阿托品類解痙藥,亦難得止,煎煮湯藥,待之不及。若飲醋一杯,疼痛多可得止。蓋蛔得酸則靜也。蛔蟲靜伏,則痛止厥回,平息如常。并伴有腹中雷鳴,下利,吐清涎,舌尖紅,口苦,心煩等上熱下寒證狀。柯琴謂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本方合酸收、苦泄、辛開、甘補,大熱大寒于一爐,用于蛔厥,多疼痛立解,厥逆隨止。 今飲食衛生已大改觀,蛔蟲病少多矣。20世紀50年代,鄰居某,年不惑,家貧甚,患病不醫,腹痛而死。三日后釘棺,棺中蛔蟲盈盆,皆口鼻而出。悲哉!若服藥治療,豈能早逝?讀原文“主久利”而悟,凡遺尿,失精,崩漏,帶下,久治不愈者,皆可用本方治之。要之,寒熱錯雜(寒多熱少),肝脾不和為本方使用關鍵。 【烏梅丸醫案】1. 妊娠惡阻 梁某,27歲,初妊3月,嘔吐50余日,體重減14斤,于2006年10月13日初診。望其面色淡黃,形體瘦削,天不冷而裹厚衣,舌尖紅,苔薄白。詢知每食即吐,吐必凈之,或嘔膽汁,吐猶不停,唯食雪糕不吐。吐時引發咳嗽,面赤氣逆,痰涎代血。飲食不馨,口干口苦,思飲欲冷,腹中氣上沖逆,噯逆頻頻,小腹脹滿,臍腹畏寒,大便數日一行,不秘,而食冷即泄瀉。近三日小便頻數不暢,尿黃赤。腰不痛,四末不冷。診得脈來弦細略數,化驗小便:白細胞++,蛋白±。 妊娠惡阻,臨床以脾胃虛弱、肝胃不和、痰飲中阻、陰虛氣弱者較為多見,似此肝熱脾寒,且嘔吐之頻、吐勢之劇尚屬少見。以其消渴思飲,沖逆嘔吐,畏寒,諸烏梅丸證俱現,故擬烏梅丸加減改湯以進: 烏梅30g 人參10g 黃連6g 黃柏10g 干姜10g 桂枝10g 麥冬15g 蘇子15g 二劑.,囑一日一劑,頻頻服之。 二診:嘔吐止,僅微惡心而已,沖逆、咳嗽均隨之而輕,少腹脹、小便淋澀止。心下仍畏寒,脈舌如前。為鞏固療效,原方續進二劑。 按:胃者,水谷之海,所謂海者,無風三尺浪也。憑借三尺浪以行倉廩、受盛、傳道之職。今嘔吐如此之劇,可知非春和景明,拂面柔風,乃逆風、飆風也。是以濁浪排空,日星隱曜。風者,在體應肝,故應抑肝為治。本案惡阻如此之盛,烏梅丸二劑即平,謂神來之舉不為之過。雖不見吐蛔、肢厥,然脾虛肝旺,寒熱錯雜諸癥具備,遂徑投烏梅丸,非無的放矢也。烏梅丸證寒勝于熱,本案之寒熱,似乎旗鼓相當,或熱略勝于寒,故去附子、細辛、川椒不用,以其口渴思飲,腹中沖逆,復加麥冬、蘇子。如此加減,不悖仲圣原意,反使烏梅丸游刃有余。 三瀉心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皆為寒熱相雜之嘔吐治方。三瀉心湯證為中虛胃氣上逆,或水飲內停,以心下痞、或吐或瀉為主證;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為中虛而寒熱相格,以食入即吐為特點。二證絕無消渴引飲、氣上沖心,脈弦細微,是為別也。 五日后電話隨訪,獲知乘車震動出血,在某醫院經超聲波檢查定為葡萄胎,昨已引產。聞后甚感愧疚。余素重視腹診,初診者從未有缺,本案因嘔吐勢盛,坐立不支而疏。若予腹診,葡萄胎不難診斷,以其妊娠月份與子宮大小極不相符。謹識此誤可也。 2. 泄瀉 胡某,女,49歲。泄瀉19年,由產后著涼而起,日瀉一二行,無膿無血,天冷、觸冷、食冷則四五行,劇時大便失禁,服氟哌酸可暫止。40歲檢測有糖尿病,日服二甲雙胍6片,血糖在5.1?8.5mmol/L間。胃納佳,饑則心悸汗出,肢體顫抖。口苦、口干思飲。足心熱,夜尤甚,置被內則煩熱不寐。望其面色微紅,體形腴胖,舌尖紅,苔薄白。診得脈象弦滑,腹壁厚,松軟,當臍悸動。 觀其脈癥,雜亂紛繁,無序無端,梳理之可分為三。其一,著涼即瀉廿年,可謂久寒矣;饑則身顫乏力,心悸自汗,口渴思飲,虛怯之候,此其二也;口苦,足熱,舌紅,心煩,火熱證,三也。進而辨識,此肝熱脾寒,氣陰兩虛證也。若只看局部,不兼及其他,必治寒礙熱,治熱礙寒。甘溫補氣,火熱益盛;甘寒益陰,其瀉難停;而寒熱無忌、一方兼數能者,唯烏梅丸也。擬: 烏梅30g 黨參15g 黃連6g 川椒10g 附子10g 桂枝10g 當歸10g 赤石脂30g 三劑 二診:大便日一行,呈溏便,口苦減,足仍熱,守方續服。 三診:上方已進七劑,大便成形,口苦止。口干,足熱皆輕。原方去赤石脂,七劑。 四診:諸癥減輕或消失,唯口干思飲不止,改理中湯善后之。 ——本文摘自《經方躬行錄》 |
|
來自: 中醫緣的圖書館 > 《 烏梅丸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