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醫(yī)錢乙:兒科圣手,留“方”濟世!寶樂齊小兒推拿李波老師 錢乙,字仲陽,宋代東平人,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兒科醫(yī)家,約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約公元1026~1107年),享年81歲。錢氏治學,當初先以《顱囟方》而成名,行醫(yī)兒科,治愈皇親國威的小兒疾病,聲譽卓著,被授予翰林醫(yī)學士,曾任太醫(yī)院丞,后創(chuàng)立千古名方“六味地黃丸”。在多年的行醫(yī)過程中,錢乙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當時著名醫(yī)家。 出身坎坷,孝心可嘉北宋仁宗時,山東鄆州一戶人家里的一男子正一邊收拾行囊,一邊對身旁的3歲孩童說道:“誰讓你媽死得早呢?以后就得靠你自己了呀。今天是我們分別的日子,以后你就見不著我了。”說完,他掏了幾文錢,轉身揚長而去。 這小男孩正是錢乙,離家出走的是他父親錢顥。錢乙一直等也沒等到父親回來,直到餓暈在家門口,后來錢乙的姑姑和姑父收養(yǎng)了他。錢乙在姑姑家度過了童年,他的姑父呂醫(yī)生每次出診時都帶上他。后來呂醫(yī)生拿出一本中古時期的兒科專著《顱囟經》給錢乙,從此錢乙立下了治好小兒疾病的志向。 錢乙二十幾歲時,他的姑姑去世了,很快他姑父也走到了人生盡頭,臨死前對錢乙說:“我不是你的親生父親。”然后,把錢乙父親當年拋棄他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錢乙,錢乙聽完后五味雜陳。厚葬了姑父,錢乙開始籌備姐姐的婚姻大事。出嫁時,錢乙作為弟弟,確以家長的身份來為姐姐送嫁。 這一切安排好了之后,錢乙背起行囊向東走,尋找他的親生父親錢顥,好不容易在海島找到了父親。錢乙?guī)е斈臧阉麙仐壴诩业母赣H回到了山東老家,鄉(xiāng)親們無一不被感動,當時鄉(xiāng)里有文化的人還寫了許多詩來贊美錢乙的孝道。 望而知之,小試牛刀 就在此時,長公主的小女兒病了,有人推薦了此時已經小有名氣的錢乙,于是錢乙糊里糊涂地被請進了府里。進了內室,看了一眼患兒,錢乙舒展了眉頭,說:“這病沒事,真不重。明天會出疹子,出過就好了。”駙馬聽了生氣地說:“我女兒患的是瀉痢,鬧肚子,重得不行了。你來了,竟然說輕,還說要發(fā)疹子才能好,這不是胡說嗎?”接著,就把錢乙轟走了。 第二天,駙馬和公主發(fā)現(xiàn)女兒果然出了一身疹子,精神頭倒足了。兩人不解,駙馬再去請錢乙。錢乙說:“我昨天已經看到小孩發(fā)了點零星的疹子,這說明毒邪有向外走的趁勢,能發(fā)出來就好得快,我用一些藥輔助她的正氣,把毒邪透發(fā)出來,這病就好了。”大家聽完了一致稱贊,說這才是高明的醫(yī)生。駙馬還寫了幾首詩送給錢乙,公主向上奏明,授予錢乙“翰林醫(yī)學士”一職。兒科圣手,獨當一面 沒過多久,宋神宗的兒子儀國公病了,患的是瘛(chì)疭(zòng),也就是抽風,御醫(yī)們一點辦法都沒有。此時,長公主向宋神宗推薦把她女兒病治好的錢乙,于是錢乙又被召進王宮。診脈完后,錢乙說:“抽風是脾胃虛引起的,得用黃土湯。”這是張仲景的方子,專門治脾陽不足引起各種出血的癥狀。這黃土叫灶中黃土,是爐灶鍋底下的那塊泥,又叫灶心土,是一味中藥。 灶心土 一個黃土湯的方子,所有御醫(yī)都面面相覷。他們心想,抽風一般認為是肝風內動,而錢乙卻補脾胃,大家都等著看他笑話,結果儀國公服藥以后不久就好了。宋神宗召見錢乙,對他稱贊不已,然后讓他談談是怎么用藥治這個病的。錢乙回答說:“我的思路是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 錢乙解釋說,根據(jù)中醫(yī)臟腑辯證理論,肝和木一樣要調達順暢,否則四肢抽搐,因為筋歸肝管,而肝要想順暢,體內的腎水和津液就要充足。但是也不能過量,因為水濕如果過重,就會導致肝木郁陷。儀國公之所以抽風正是體內水濕過重而引起的,而五行里水是克土的,因此用了補脾胃虛的黃土湯,把土補足了,水就被控制住了,肝得以升發(fā),抽風就停止了。 宋神宗聽完非常高興,對錢乙說:“這樣吧,錢愛卿,我看你也別回山東老家了,你就留在我們京城里邊吧。我把你留在太醫(yī)院里,我現(xiàn)在賜你做太醫(yī)院的院丞。”太醫(yī)院丞,就是太醫(yī)院院長的助手,相當于太醫(yī)院副院長。同時,賜紫衣金魚,這是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佩戴的象征。就這樣,鄉(xiāng)村醫(yī)生錢乙留在了太醫(yī)院里。 妙手仁心,留方濟世 一天錢乙剛下班,突然有人敲門求診,是家在東京汴梁城的王先生,他孩子病重了。錢乙去到一看,大吃一驚,病得著實不輕,睡覺時眼睛閉不上,手足抽筋,身上還有些涼。原來,先前治病的醫(yī)生給孩子服了瀉下之藥,結果孩子更加虛弱了。 錢乙說,此病為慢驚風,主要癥狀是抽搐、昏迷,是由身體虛弱引起的。然后,他開了栝樓湯這個方子,孩子服完后開目身溫了。但家長想,孩子這兩天怎么沒大小便呀?是不是錢乙治病有問題?于是請了其他醫(yī)生來診治,還開了八正散,但小孩喝了以后虛弱癥狀再次加重了。 錢乙說:“怎么這么著急呀?本來津液都沒了,哪來大小便呀?幸好這孩子胎氣足才沒傷著,要擱一般孩子都受不了了,這時得補脾胃。”于是開了益黃散,一上午服四服。中午孩子能夠飲食了,但奇怪的是,此時,孩子能出聲但就是說不出話,所有人都懵了。 錢乙說道:“前邊給他瀉大便導致他脾虛了,然后又給他利小便導致他腎虛了,我剛才用補藥把他的脾補足了,但他的腎還是虛的,我現(xiàn)在再給他補腎,他就能再說話了。”于是,錢乙開了個方子,孩子服用了半個月就開始說話,一個月就痊愈了。 這個方子就是流芳千古的“六味地黃丸”。要注意的是,“六味”二字是后世加進去的。那么六味地黃丸得名的原因是什么?有三種可能性。一是這方子共有六味藥,熟地、茯苓、山萸肉、丹皮、山藥、澤瀉。二是清朝著名醫(yī)生王晉三說,六味藥有獨特的味,“性味歸經”,味在中藥中相當重要。這六味分別占了苦、酸、甘、咸、辛、淡六種味道,所以叫六味地黃丸。 三是在古人對數(shù)字是非常講究的,例如,數(shù)和五行結合起來有一句話: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江南有一個藏書閣叫“天一閣”,為什么叫天一閣呢?就是怕發(fā)生火災,如果水足了就不發(fā)生火災了。六是成水之數(shù),因此六味地黃丸是補腎水的,所以就取六這個數(shù)。 六味地黃丸方子里每味藥的份量分配是相當講究的,它們分別是:熟地八錢,山萸肉四錢,山藥四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澤瀉三錢(此比例通常不輕易改變)。這是六味地黃丸最妙之處。藥方配伍三補三瀉,三位主將進入肝、脾、腎三經,同時派了三位助手進入這三經瀉去該經的邪氣。這一全面的調理身體的方藥,經過了近一千年的臨床考驗,成為了中成藥中最為著名的方子。 |
|
來自: 海韻l4904w80go > 《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