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訣,又稱六字氣訣,是根據中醫學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論,以呼吸吐納為主、配合肢體屈伸開合鍛煉,使機體氣血流通的一種傳統健身氣功。 其歷史悠久,流傳甚廣。據文獻正式記載,六字訣最早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到了唐朝,孫思邈對其進行了發揮,不僅豐富了六字訣的臨床應用,還創立了“藥王四季六字訣”,按四季進行不同的六字練功;六字訣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對呼吸口型及發聲方法的認識逐漸統一,在肢體動作導引與意念導引上遵循中醫經絡循行規律。 在習練六字訣時,需掌握以下要領與注意事項: 身體適合,環境適宜 六字訣是男女老少普遍適宜的一項群眾性體育運動,它不僅可以鍛煉身體,促進健康;也是一種娛樂享受。但需要注意的是,當飽食饑餓、疲倦勞累之時,或患有嚴重心臟病、急性傳染性疾病和精神病的人,就暫時不宜習練六字訣了。 習練六字訣時,宜選擇空氣清新、環境幽靜之處,保持身心放松,思想安靜,專心練功。如遇狂風暴雨、大寒大熱等惡劣天氣,則不宜習練六字訣。 衣著寬松,去除裝飾 習練六字訣時需衣著寬松,以利于完成動作和促進體內氣血流通。練功時宜穿平底的布鞋或運動鞋,因為站式要求全腳掌著地,這樣有利于保持全身的平衡和膝部的彎曲。 有些練功者戴有假牙、項鏈、手表等物品,在練功前都應摘掉。因為假牙在習練六字訣發音時容易脫落,項鏈容易影響頸部肌肉的放松,而手表的表帶則易使戴表手臂的氣血受阻,還可能在運動過程中使手腕受傷。 養生治病,順序不同 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六字訣與臟腑的對應關系應為:噓(嘻)為牙音對應于肝(膽)-木,呵為舌音對應于心-火,呼為喉音對應于脾-土,呬為齒音對應于肺-金,吹為唇音對應于腎-水,嘻通少陽經脈,既可疏通膽經,又可疏通三焦經脈。中醫認為“少陽為樞”,通少陽即可調理全身氣機,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諸氣。 在習練六字訣時,若以養生為目的的長期練習,則應遵循五行相生的原理,按如下順序練習:噓-呵-呼-呬-吹-嘻。若以治病為主要目的,應以五行相克的順序習練:呵-呬-噓-呼-吹-嘻。 校準口型,體會氣息 習練六字訣時需特別注意口型的變化和氣息的流動。氣息通過喉、舌、齒、牙、唇時的流動線路與口型的變化密切相關。六種口型產生特定的六種氣息運動方式,進而對內氣與相應的臟腑功能產生影響。口型正確與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聲時體會字音是否準確,二是體會每個字的正確口腔氣流流動方式。 習練時需遵循“先出聲,后無聲”的原則。習練者在初學時可采用吐氣出聲的方法,以便于校正口型與讀音,防止憋氣;在練習熟練以后,可逐漸過渡為吐氣輕聲,漸至勻細柔長,最后吐氣無聲的狀態。 循經導引,松緊結合 六字訣每節動作都有相應的經絡作為導引,習練者應了解相應經絡的大致走向,在操作中拔伸牽拉相應部位,以意領氣、意氣相隨,開合升降,動作輕柔,舒展大方,節奏和緩,動作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身體沒有僵硬之處。 習練六字訣時不僅要求身體放松,更重要的是心意上的松。沒有心意上的松就沒法做到身體上的徹底放松。在身體上的松也有不同的境界,一直要松到關節、韌帶,甚至是身體的深層次部位。而動作中提肛斂臀、握固等則要求做到緊。如此有松有緊,一陰一陽,則氣機流暢。 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習練六字訣要循序漸進。尤其是年老體弱者,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制訂習練計劃,其中的動作幅度、運動量、呼吸、練功次數,都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量力而行。習練結束時,不要立即停止活動,可以散散步,或作一些簡單的保健操,如搓手、擦面、拍打全身等,以便從習練的狀態過度到平常狀態中來。 練功時還要樹立信心與恒心,相信健身氣功六字訣具有強身健體、養生治病的作用,做到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