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咳個不停,俗諺:醫生怕治咳。其實咳嗽并非那么難治,只是因為咳嗽的證型較為多樣復雜,因此醫師在辨證上,會稍有難度。中醫中藥在治療咳嗽上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有較大優勢。
咳嗽是可以有外感或內傷等致病因素,造成肺氣失宣,因而上逆,沖擊呼吸道,發出咳聲咳痰為臨床的一種病證。中醫歷代將有聲無痰稱之為咳,有痰無聲稱之為嗽,有痰有聲謂之咳嗽。但臨床上多為痰聲并見,故以咳嗽并稱。 一、辨證論治 (一)『外感咳嗽』 1.風寒咳嗽:頭痛鼻塞,咳聲重濁,或流清涕,喉癢,痰白易出,身體酸痛,惡寒發熱,無汗,舌苔或白,脈浮或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可以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2.風熱咳嗽:咳嗽咳痰,痰黃或稠粘,口干舌燥,咽痛,鼻塞鼻孔發熱,鼻流黃涕,常兼有頭痛,舌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以桑菊飲加減。 3.溫燥咳嗽:咽乾,鼻干,唇口乾燥,喉癢干咳,無痰或痰少痰不易咳出,痰中或帶有血絲,常伴有鼻塞,頭痛等表證,口渴思冷飲,飲而不多,舌質紅少津,脈細數或大而無力。治宜辛涼袪風潤燥。以桑杏湯加減。 4.涼燥咳嗽:表現干咳少痰或無痰,口舌干燥,咽干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少津等癥。治宜溫潤,方以杏蘇散加減。 (二)『內傷咳嗽』 1.痰濕咳嗽:咳嗽多痰,反復發作,咳聲重濁,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胃脘堵悶,痰出則咳緩、堵悶減輕,腹脹,大便溏軟,舌苔白膩或厚膩,脈滑或沉滑。治宜燥濕化痰。可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2.痰熱郁肺:咳嗽聲急氣粗,咽中帶有痰聲,痰多稠粘或痰黃,咳痰不易出 ,痰或有腥熱感,或咳出血痰,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發熱,口乾欲飲等熱象,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止咳。可以清金化痰湯。 3.氣火咳嗽:急躁易怒,情緒不好時咳嗽增多,咳嗽陣作,常有痰滯咽感,咯之難出,量少質粘,咳引胸脅脹痛,咽干口苦。舌紅或舌邊尖紅,舌苔黃或黃厚,脈弦數。治宜清肝瀉火,化痰止咳。可以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 4.肺陰虧耗:午后咳多,乾咳少痰色白,痰中或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咳聲短促,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舌紅少苔,或舌上少津,脈細數。治宜滋陰化痰止咳。可以沙參麥冬湯加減。

穴位: 膻中 、 肺俞 左右
傷寒咳嗽 證候:咳嗽聲重、痰稀白、鼻塞清涕、無汗、口中和,常伴風寒表證,舌淡紅、苔薄白潤,脈多浮緊。四季均可發病,但多見于冬季。 治法:辛溫散寒,宣肺止咳。 方劑:蘇陳九寶湯。 藥物;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紫蘇、陳皮、桑白皮、大腹皮、薄荷。 傷風咳嗽 證候:咳嗽咽癢、或咽喉不利、噴嚏流涕、舌質稍紅、脈浮軟。四季可見,以春季為多。 治法:疏風宣肺,化痰止咳。 方劑:荊防敗毒散加減。 藥物:荊芥、防風、桔梗、甘草、牛蒡子、杏仁、半夏、茯苓、木通、竹茹。 風熱咳嗽 證候:咳吐不暢、痰稠或黃、兼風熱表證,咽紅赤、舌尖邊紅赤苔薄黃、脈可浮數。多見于春夏季,其他季節也可見到。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劑:桑菊飲加減。 藥物:桑葉、菊花、桔梗、生甘草、連翹、杏仁、薄荷、知母、浙貝。 傷暑咳嗽 證候:咳嗽不暢、痰粘不適、汗多、心煩、納呆食少、尿黃,大便溏粘、口渴欲飲、舌紅苔厚膩。見于夏季。 治法:清熱透暑,宣肺化濕。 方劑:雷氏清宣金臟法。 藥物:炒牛蒡子、浙貝、枇杷葉(去毛)、馬兜鈴、瓜蔞殼、桔梗、桑葉、杏仁、滑石、生甘草。 寒濕咳嗽 證候:咳嗽聲濁、痰白量多、惡寒無汗、惡心嘔吐、納差食少、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宣肺散寒,燥濕化痰。 方劑:杏蘇散。 藥物:杏仁、蘇葉、法半夏、陳皮、白前、枳殼、桔梗、生姜、炙甘草、茯苓、大棗。
痰熱咳嗽 證候:多見于風熱、傷風、燥熱和暑熱咳嗽幾天以后,以咳嗽、黃痰量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主。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方劑:清金化痰湯。 藥物:桑白皮、前胡、款冬花、黃芩、梔子、魚腥草、桔梗、浙貝、橘紅、麥冬、甘草。
虛風襲咳嗽 證候:咳嗽反復發作、汗多惡風、噴嚏清涕、面白舌談、脈虛。 治法:益衛祛風,宣肺止咳。 方劑: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合玉屏風散。 藥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厚樸、杏仁、黃芪、白術、防風。 風痰哮咳 證候:發作性陣咳,以晚上為多,咳吐白色泡沫痰,舌談紅、苔滑潤,脈弦滑。 治法:驅風化痰,解痙止咳。 方劑:射干麻黃湯。 藥物:射干、麻黃、紫苑、款冬花、生姜、細辛、法半夏、五味子、大棗。
小兒肺炎貼敷病例 配藥:麻黃、杏仁、地龍、紫蘇子、萊菔子、白芥子,冰片、生姜; 貼敷方法: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每個穴位共取6克,加透皮液調成糊狀。貼敷之前,用溫水將局部洗凈,用75%的酒精棉球進行局部消毒,將調配制好的藥粉,置于透皮貼上,貼敷雙側肺腧、膻中穴,6小時左右取下。每日一次,連續5天為一個療程。 療效:治療第二日癥狀消失,體溫正常,第三日肺部啰音全部消失,一周x線復查肺部病灶消失,血象恢復正常。 用藥原理:方中麻黃能增加平喘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麻黃含麻黃堿、偽麻黃堿等,麻黃水溶性提取為有鎮咳作用,甲基麻黃堿可舒張支氣管平滑肌,麻黃煎劑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歷代草本稱“麻黃為肺經專藥,治肺病用之”。白芥子性味辛、溫,歸肺經。能夠溫肺祛痰,現代藥理研究白芥子有抗真菌作用,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地龍通絡平喘,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地龍的某種成份可阻斷組織胺受體,對抗組胺。緩解氣管痙攣及增加毛細血管壁通透性作用,此為平喘的主要機制。蘇子配杏仁:蘇子辛溫下氣利膈消痰、潤肺平喘;杏仁苦溫降肺氣以化痰止咳平喘。杏仁為止咳平喘之要藥,苦杏仁含杏仁甙,其藥理作用有鎮咳平喘作用。二者合用其降氣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更加顯著。萊菔子降氣化痰,冰片開竅醒神、清熱之痛,芳香開竅,凡諸風、諸氣所致經絡壅痹,均可得以宣統,更為引經藥。 用藥體會:中藥透皮技術貼敷無毒副作用,此療法刺激穴位,由表入里,發散走竄,使藥物直達病所,藥力專一,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