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髓鞘疾病是一大類病因不相同,臨床表現各異,但有類同特征的獲得性疾患,其特征的病理變化是神經纖維的髓鞘脫失而神經細胞相對保持完整。髓鞘的作用是保護神經元并使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上得到很快的傳遞,所以,髓鞘的脫失會使神經沖動的傳送受到影響。急性脫髓鞘性疾病的神經髓鞘可以再生,且速度較迅速,程度較完全,雖然再生的髓鞘較薄,但一般對功能恢復的影響不大。慢性脫髓鞘性神經病,由于反復脫髓鞘與髓鞘的再生許旺細胞明顯增殖,神經可變粗,并有軸突喪失,因此功能恢復不完全。 言語謇澀,“振振欲擗地”,舌淡,苔黃白膩,脈弦緩無力,診為髓海不足、命門大虛之顫震。處方以真武湯合地黃飲子加味如下:山萸肉20g,熟地30g,麥冬30g,五味子20g,菟絲子20g,肉蓯蓉15g,淫羊藿20g,巴戟天20g,肉桂10g,茯苓30g,炒白術15g,白芍20g,制附片10g,生曬參20g,生黃芪50g,黃柏6g。14劑。 “陽虛則動水”,舌淡脈無力為脾腎陽虛之象而脈緩乃濕盛動水之候,故以茯苓利水;白術補脾以散水;人參、黃芪助之,兼補肺以消其語澀;白芍瀉木益土以制水兼斂肝?!瓣幪搫t動風”,肝腎之陰不足則肝風內動,掣其肢項,故用山萸肉、熟地、肉蓯蓉、淫羊藿、巴戟天溫補腎陰;菟絲子補腎利濕;麥冬涼肝潤血;五味子補腎斂肝;附子、肉桂溫腎陽助脾陽;黃柏瀉黃白膩苔所示之濕熱。 腿搖語澀癥狀減輕。舌淡,苔黃白膩,脈弦滑。舌淡如故,脈由緩轉滑,表明陽氣雖虛但已能鼓動水邪,應重用黃芪、附子以助之。遂調整處方如下:山萸肉15g,熟地30g,麥冬25g,五味子20g,菟絲子20g,肉蓯蓉15g,淫羊藿20g,巴戟天20g,肉桂10g,茯苓30g,炒白術15g,白芍20g,制附片15g,生曬參20g,生黃芪100g,黃柏6g。 |
|
來自: 昵稱5427579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