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都出現在冷兵器歷史上對后世影響巨大的武器——唐刀。 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著稱于世的兩種名刀,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均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說是我國刀劍史上的巔峰。
所以在我國古代沒有任何關于“唐刀”一詞的記載, 而“唐刀”作為一種刀是不存在唐代及之前的歷史當中的。但是由于不同年代的特殊時刻會有不同的特殊需求或需要,無論是皇帝或者是將軍所佩戴的“佩劍”都不會是真正的直身圓尖頭造型;因為這種造型的兵器在戰場上十分不好用, 因而在西漢至唐朝之間的歷史之中,有一部分未被記載進歷史中的歷史是記載鐵匠與軍士們如何取長補短將長劍的劍身與西漢環刀的刀頭結合在一起; 從而經過反復試驗之后,得出后來被稱為唐刀的唐代“長劍 ”。 尤其要注意的是————今天我們討論的唐刀一般指橫刀或類似日本正倉院內所藏“唐樣大刀”類的直刃系刀具(這點有待考證)。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陌刀形制多樣,長兵主戰刀,斬馬劍升級版,也有橫刀(障刀)加長版,有刀柄可拆卸式,有柄特長而刀身特短的三尖兩刃刀式(見唐郭子儀墓壁畫)。蓋因大唐地域廣闊,各大都護府軍備自制,也因此風格不同。陌刀就是刀類長兵器的統稱。 首先,陌刀不屬于宿衛兵仗,上引《唐律疏議》卷八宿衛者所持兵仗有橫刀、甲、矟、弓、箭之類,但沒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長兵器?!短茣肪砥叨婋s錄門略云:其年(開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內諸司衛所管羽儀法物數內,有陌刀利器等……其諸司衛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請納在軍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請給儀刀??梢娔暗恫皇怯饍x法物,而是利器。由此可見后世統稱的唐刀有四種:儀刀、障刀、橫刀、陌刀。按照使用的不同劃為禮儀和實戰刀兩種,陌刀與儀刀、橫刀、障刀(即一般的護身刀)均不同。 唐刀中的陌刀是做為軍隊重要的戰爭物資裝備的,并且在唐中期作為軍用器物,嚴禁民 間私造和私藏,其傳承應為漢之長劍(漢:稱一種長劍為“斷馬劍”,應該是一種雙手使用的長劍),漢長劍現在出土的有長達140余厘米,可推測經過盛唐的發展,變成一個雙手所持并加長手柄的兩刃長刀, 至今考古資料未曾出土實物,宋《武經總要》總繪制的“掉刀”、“三尖兩刃刀”也許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繼承者。 陌刀也主要為步軍所用,個別主要將領使用陌刀作為主戰兵器。根據唐《衛公兵法》所記錄了唐軍的主要作戰方法:其中諸軍按其職能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多種。 每當戰斗展開時候,敵人在一百五十步時候,弩兵開始射擊;敵人在六十步時候,弓箭手開始射箭;敵人攻入二十步時候,弓弩手發箭后執刀棒(即陌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步兵稍敗后,奇兵、馬軍、跳蕩不準輕舉妄動,如果步兵的戰況不順利,跳蕩、奇兵、馬軍即迎前騰擊, 步兵后退整頓后準備再援, 如果跳蕩、奇兵、馬軍進攻不利,所有的步軍必須配合馬軍同時作戰。敵軍退卻,馬軍不得輕易追擊,必須確認敵人真正潰敗后,才能掩殺。唐軍步馬結合,攻守有職,步兵為先鋒,騎兵為側輔,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騎兵負責步兵戰后的突擊與追擊。陌刀作為長柄大刀如墻一般推進,為先鋒步兵沖陣的主要兵器,與馬軍、奇兵一起構成唐作戰的主要特色。 從史書看唐太宗的作戰很有個人特色外,最喜選擇敵陣薄弱部位,親率騎兵沖鋒,“敵無不潰敗”,一騎飛馳于前,數萬騎兵緊隨其后的場面,今日想來,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時期大量的騎兵是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證,而中期的步軍的陌刀如墻推進戰術,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歷史,也創造了陌刀的神話。 從武德到天寶,唐在立國戰爭及與善騎射的游牧民族戰爭中能夠取得勝利,步兵的進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說不構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現與推廣使用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關涉到唐馬政及整個軍事形勢,也可以說,陌刀使用、推廣的歷史就是唐立國及對外戰爭、開天武功歷史的一個方面。唐代刀雖分為四種,真正在疆場上發揮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陌刀軍的參戰,在任何可查詢的戰例中都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陌刀軍做為戰斗序列中單獨的作戰力量在唐中期為唐軍的爭戰立下汗馬功勞,陌刀是漢民族與善騎射的游牧族戰爭中改變自己馬少不精的劣勢、發揮步兵多優勢的關鍵兵器,戰爭兵器的演化實際是隨著戰爭形式的發展而演化,隨著國力的強盛與衰落而變化。隨著宋朝統一中原以后,中國冷兵器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大量新式的長矛、長刀、斧鉞、神臂弩的誕生并武裝了宋軍,豪壯的陌刀成為奢侈的戰爭器材, 宋朝戰爭的主要方向是同樣是北方游牧民族,為了對付遼金的騎兵,長矛、斧鉞開始成為軍隊的主要兵器,斧鉞的大量裝備從《武經總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證,斧鉞的制作和使用技藝比陌刀要簡單,對付騎兵同樣有效,岳家軍用“麻扎刀”“捉刀”“長柯斧”大破金軍“連環馬”,有效而不昂貴的兵器永遠是軍隊裝備的重要兵器,豪華的陌刀從此逐漸退出戰爭舞臺,并且消失的極其徹底,是中國冷兵器的遺憾。
儀刀多出現在重要的禮儀場合,唐懿德太子墓、長樂公主墓中的壁畫中多可看見侍衛所配的長刀,長刀為環手,有明顯呈菱形刀擋,刀鞘上有比較明顯的雙吊環掛在腰間,或雙手持握頂部,或佇立身前,儀刀作為皇家御用軍隊和侍衛的重要兵器,刀比較長,形制上“施龍鳳環 ”,承襲漢環手刀式樣, 裝飾上 “裝以金銀”極盡奢華,這樣精美的環手大刀不僅是威儀的大唐的體現,同樣也深遠的影響了中國冷兵器的發展,這樣的環手大刀隨著各國使臣的往來,流向四方,深刻受到儀刀的影響的有兩個國家和一個民族:高麗、日本,吐蕃。從現在考古資料來看,高麗、日本都出土環手刀,這些環手刀的刀環都是以龍和鳳作為主要的藝術表現,大量的鑲嵌金銀,這些環手刀都是儀刀的傳承,而吐蕃保留了唐儀刀的造型特點。而中原大地隨著朝代的更替,戰爭的蹂躪,唐儀刀也消失和湮滅了。 儀刀在向東演化的過程中,高麗和日本在最初的階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樣,1965年烏茲別克斯坦的撒瑪爾罕遺址的壁畫中的高麗使者身配環手大刀,大刀的式樣和昭陵壁畫中“持甲儀衛圖”中侍衛所佩帶的長刀完全一樣。 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莊唐長刀”,這些刀都被成為“唐樣大刀”。據考證這些刀劍是多為中國,朝鮮的舶來品。同樣在日本出土的古墳期(公元7-8世紀)的刀劍中,“栃木県芳賀郡益子町天王冢古墳出土金銅裝単鳳環頭大刀”,東京國立博物館保存的銘文為:“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貴高遷財物多也”的環手龍頭大刀,這些環手刀都符合史書記載的“皆施龍鳳環”。這些壁畫、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證明了儀刀是現在的朝鮮刀、日本刀的祖先,根據這些實物和壁畫我們來還原一下盛唐時期儀刀的本來面目: 1、刀環:首先儀刀重要的標記就是有環,環中主要是龍鳳作為主要的裝飾,龍鳳和整個環體鎦金,龍鳳環是用對焊或者鉚接的形式和刀體連接,這樣的制作非常巧妙,刀環的制作工藝考究,裝飾精美,是由單獨的工匠進行操作,刀刃的鍛造是專門的鍛造匠人鍛造,這樣兩個工序保證了整刀的精美和刀刃鍛造的精良的有效結合,這樣的工藝在漢朝的環手刀中也有出現,傳承有序可見一般。 2、手柄: 多纏繞金銀絲或裝飾金銀薄片,從西安市今年出土的一只唐環手刀和日本東京國立的博物館的出土環手刀來看,手柄的制作非常接近,巧合的是這兩柄大刀刀背都有錯金或錯銀銘文。 3、刀刃:唐刀的刀身是直刀,無弧度,刀脊有兩種一種是平的,上面會鑲嵌文字,一種是現在日本刀稱之為“庵棟”,也就是刀背有脊線,這樣的刀脊在高古藏刀中也有實物。刀刃靠近手柄部分厚度最厚,然后均勻遞減到刀尖。 4、刀尖:刀尖有兩種一種是日本稱之為“切刃造”,也就是刀尖不是有弧度的,像阿拉伯數字的“7”一樣,另外一種刀尖是弧形的刀尖自然和刀刃結合,古藏刀嚴格的遵循這個形狀并保留下來。 5、刀擋:從壁畫和雕塑上來看,早期的儀刀沒有刀檔。刀檔的出現是在唐中期以后,部分壁畫和造像依稀找到唐儀刀的刀檔是菱形的,比較小,這樣的刀檔在日本的唐樣大刀中能夠看到。 6、刀鞘: 鞘口和鞘尾都開始采用金屬包裹,并鎦金銀。 早期儀刀也沒有吊環,估計佩帶還是斜插在腰帶上攜帶,中期以后刀鞘的掛環工藝復雜,極其具備裝飾性,正倉院的 “金銀 鈿莊唐長刀”能充分體現出來盛唐時期儀刀的威儀和精美。 7、鍛造:唐刀的鍛造應該承襲了漢朝發明的“百煉鋼”技術,刀刃的鍛造也是采用復合鍛造。 日本刀雖然是唐儀刀的傳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隨著戰爭的錘煉,姿態和鍛造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平安時期的戰亂,刀匠開始研究更加好的鍛造技術,由于日本本土的資源匱乏,鐵礦和高溫燃料的不充足,鋼鐵的性能受到限制,為了解決刀刃鋒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時具備非常鋒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適當的彈性,日本刀開始采用三明治式的鍛造技術,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質不同,在淬火的時候金屬內部產生的應力不同,刀刃開始變的有弧度,從此日本刀逐漸脫離的中國唐刀的影響,發展成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 同樣作為唐刀的傳承的藏刀,由于沒有大的對外戰爭和內部的戰爭,刀劍的演化和進步基本停止了,所以嚴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態,如今對我們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活化石的樣本。
《唐律疏議》卷八衛禁律“諸宿衛者兵仗不得遠身”(〔疏〕議曰:兵仗者,謂橫刀常帶;其甲、矟、弓、箭之類,有時應執著者并不得遠身。宿衛時,“橫刀常帶”,故而高宗對為千牛衛將軍的王及善說:“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笨梢姍M刀為宿衛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戰士自備橫刀,宿衛時常佩橫刀,唐橫刀是兵士普遍所佩之刀。 ) 從史書記載來看是侍衛和普通士兵的佩刀,和唐長樂公主、章懷太子墓壁畫以及昭陵六駿的“颯露紫”中丘行恭佩刀來看,橫刀無環手,比儀刀短,手柄的柄頭是一個金屬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間收腰,有穿繩孔,由于缺乏實物和詳細的壁畫資料,無法準確的還原橫刀的形制,但是日本出土的圭手直刀也是唐末流傳到日本的,形制上是非常接近橫刀的。唯一能知道的只是橫刀佩帶范圍寬,應該是大量生產和制造的兵器,手繩從儀刀的環挪到刀柄中間,是為了防止刀脫手后的工藝,這樣的工藝一直流傳到明清,這樣的佩刀在以后的演化中就成了軍隊士兵和普通人防身的隨身兵器。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和壁畫,以及從史書中的只言片語,我們努力去還原唐刀的形制和發展,去體會盛唐時期冷兵器文化的魅力,唐刀作為中國冷兵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不僅伴隨著唐帝國的建立、昌盛、榮辱悲歡,也成功的影響到整個亞洲冷兵器文化,隨著戰爭形態的變化,唐刀中的儀刀和橫刀發展成為以后的佩刀,儀刀向東流傳到高麗和日本,并進化成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則成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為宋掉刀,其中變化出的來數種長刀都為后世流傳,唐刀的誕生和發展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燦爛輝煌的,僅以簡短文字追憶那段偉大的歷史。
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礎之上,唐刀終于橫空出世,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良傳統,在吸取了折疊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還廣泛使用造價昂貴的復合鋼技術。 首先還是需要介紹一下局部淬火與百煉鋼這兩種當時先進的制刀技術。 局部淬火基本方法是在刀淬火是只淬刀刃。達到刃硬背韌的效果,但是比起日本刀先進的覆土燒刃技術,還是有所不足。 折疊鋼打制兵器時折疊鍛打的一種傳統制法,鋼塊需要人手打打燒燒、燒燒打打多至上百次。由于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唐刀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礎之上,終于橫空出世了。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良傳統,在吸取了百煉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之后;再加覆土燒刃和包鋼夾鋼的技術,形成了新式的中國戰刀。 覆土燒刃 一種局部淬火的技術?;痉椒ㄊ且哉{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同所需硬度的位置,然后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后,溫度保護較弱的部分迅速 冷卻,而有溫度保護較強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各部位不同。這樣可以精確控制刀條不同部位淬火時的不同冷卻速度,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 韌度成反比。也造成刀身彎曲,日本叫做“返”,彎曲的程度和彎曲應力點完全取決于刀匠的經驗,經驗不足者會導致刀身裂縫、扭曲甚至斷裂。而中國是不使用覆土燒刃的,至少沒有實物證實曾經使用過。 從顯存實物來看,漢代即出現折疊鍛打和局部淬火,局部淬火產生的彎曲推測會低溫加熱后調直。 復合鋼工藝包鋼在對于鋼材有深刻研究與認識之后所發明出來的制刀技術,主要方法是在V字形堅硬的高碳鋼中夾入較軟的低碳鋼。 復合鋼工藝夾鋼在兩層低碳鋼的中間夾上一塊高碳鋼。這兩種技術都體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一制作上等刀劍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鋼刀擁有了極佳的韌性。PS:古代沒有唐刀的制作說明,制作方法都是從古書和記錄中推導而來的所以沒那么詳盡。發展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它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燦爛輝煌的,謹已此文追憶那段偉大的歷史。 另外還有研磨,但中國已無任何相關詳細古文獻留存,故現代刀劍只能粗制或者仿效日本刀劍研磨技法了。 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114厘米不等,并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制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 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采用漢刀的“百煉鋼”的鍛造工藝,并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里雜質的處理方法,并運用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唐刀的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讓刀身加寬,并且延長刀柄,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 以上的改進,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實戰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開任何盔甲器械。歷史上的唐朝時期,只有刀而無劍的,在當時名為劍的,實際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藝使得唐刀的成本太過昂貴,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這樣精良的兵器,有許多當時的名人,都只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下盡血本。 而到唐代之后,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就算以現代工藝,也無法復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唐刀和日本刀的區別:一般而言,日本武士刀的刀身都有一定弧度,唐環首刀則多采取直身漸窄的造型。 下面介紹一個簡單的方法判斷區分日本刀與唐環首刀: 日本刀的刃區面積一般都占刀身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而唐刀的刃區面積一般為二分之一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