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再介紹2則與前例相類似的病案。 案1:陳某,女,32歲,于2001年1月18日初診。患者訴近3年來項背、腰骶、四肢肌肉關節疼痛、麻木,赴多家醫院就診,實驗室檢查均無異常發現,曾在某醫院經西醫診斷為“原發性纖維肌痛綜合征”,予非甾體類抗炎藥及祛風散寒除濕中藥治療后療效欠佳,且近日因情志抑郁而前癥加重來求診楊師。就診時除訴上述部位肌肉和關節疼痛外,胸脅、乳房、少腹脹悶作痛,平日月經后期,量少,經行腹痛,大便不暢,夜寐欠安,脈細弦,舌苔薄。中醫診斷:痹證-周痹,證屬肝氣郁結,氣血不暢。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和胃。藥用:柴胡10g,白芍15g,炙甘草5g,制香附10g,佛手片6g,白蒺藜15g,炒僵蠶10g,絲瓜絡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淮小麥30g,玫瑰花3g,綠梅花10g,丹參15g,太子參15g,橘絡5g。連服14劑后訴乳房、胸脅脹痛已減,關節肌肉疼痛稍好轉,大便仍不暢,睡眠欠佳,多夢,守前方加柏子仁15g,夜交藤30g,續服1個月后,訴周身疼痛基本消除,睡眠、大便均正常,經行腹痛已除。后因工作關系改服“逍遙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本例因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故見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疼痛;久郁不解,氣病及血,血運不暢,氣血阻于脈絡,則見周身肌膚疼痛、麻木;氣血阻于沖任,則月經不調,經停腹痛;肝氣郁結,調達失暢,則上擾神明,而致不寐多夢。治以疏肝理氣為主,佐以活血通絡為輔而愈。 案2:患者,葉某,女性,50歲,因“全身肌肉疼痛6年,加重伴失眠2年”于2001年3月3日初診。患者訴近6年來全身多處肌肉筋骨疼痛,伴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腰膝酸軟,乏力,睡眠欠佳,經多家醫院實驗室檢查無陽性發現,被西醫診斷為:纖維肌痛綜合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壓、肺 結核”史,平日性情急躁易怒。就診時訴手足心熱,咽喉干燥,頭暈乏力,盜汗,大便不暢,胃納正常,舌紅少苔,脈細數。中醫診斷為:痹癥-周痹,證屬肝腎陰虛,治擬滋陰補腎平肝為主。藥用:天麻6g,枸杞子30g,鉤藤15g,白芍15g,炙甘草5g,石斛15g,炒黃連3g,炒酸棗仁30g,北沙參30g,麥冬10g,炒僵蠶10g,絲瓜絡15g,夜交藤30g,淮小麥30g,太子參30g,佛手片6g,綠梅花10g。連服1個月后訴肌肉疼痛漸消,續服2個月后諸癥皆除而愈。 按:本例為中年婦女,素體腎陰虧損,復情志內傷,日久及肝,暗耗肝陰,水不涵木,則見肝陽上亢,故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腎陰不足,陰虛則內熱,熱蒸于里,則見手足心熱、盜汗;陰虛則津液不足,筋脈肌肉失養,故有肌肉筋骨疼痛不適;舌紅少苔,脈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象。治以養陰滋腎平肝為主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