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疆域圖 蒙古國天下初定,成吉思汗一方面要鞏固新興的政權,肅清各種反對勢力,另一方面要繼續進行對外擴張戰爭,實現其爭霸世界之目的。為此,成吉思汗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加強軍隊建設的制度。 成吉思汗 蒙古國軍事制度 蒙古重騎兵 1.軍政合一的管理制度──千戶編組 千戶編組即千戶制,是蒙古國時期的一項主要軍事制度。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國政權以前就開始實行。初期實行的千戶制只限于軍隊,是一種純粹的軍事管理制度。公元1204年,鐵木真在消滅克烈部王罕之后,利用與乃蠻決戰前夕的戰斗間隙,把軍馬集中在合勒合河旁進行整編。 鐵木真下令所有軍隊依十進制組成十戶、百戶、千產,并委派了各級那顏為各級軍事首領——即十戶官、百戶官、千戶官。這就是整編中正式確立的千戶制。它改變了過去部落聯盟的松散性,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軍事組織形式。 這是鐵木真在軍事制度上實行的一項重大改革。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國后,把在戰爭中用于軍事管理的千戶制進一步發展完善和制度化,并擴充為實施軍事、政治、經濟管理的國家統治體制加以運用,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 成吉思汗將全蒙古百姓劃分為95千戶,然后按照論功行賞的原則,將其分封給開國功臣和貴戚,并任命這些功臣和貴戚為千戶那顏( 那顏 ,即 官人 、 領主 、 軍事領主 之意),由他們對人民分別進行世襲管領。成吉思汗降旨說: 使為立國效力者,千之以千,委以千戶官。 據《史集》和《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當時分封的千戶那顏共88人,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駙馬。因有3位駙馬合計領有十千戶,故分封人數不足95人。千戶制雖然名義上以千戶為單位,但實際上各千戶的編制戶數并不完全一致。在千戶之下又分為若干百戶,百戶之下為十戶。這就形成了一個層層隸屬、統治嚴密、指揮靈便的軍政組織體系。 蒙古國時期仍處在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歷史階段,人民基本上過著軍事化生活。一遇戰爭,有戰斗力的人便被 簽發 為軍,戰后又散歸草原為民。 因此,千戶制在其主要職能上,仍然是一種軍事管理組織形式。 首先,通過千戶編組,確立了自上而下的軍事領導指揮系統。千戶作為基本軍事單位, 自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各有其長。 十夫長稱作 牌子頭 ,蒙古語為 那兒班那顏 ,百戶長稱為 札溫那顏 ,千戶長稱為 敏罕那顏 ,萬戶長稱為 土綿那顏.有的在十夫長與百戶長之間設五十戶長,稱為 塔賓那顏.蒙古大汗親征,宗王、萬戶長,千戶長等聽從大汗的直接指揮。若分軍行動,則由大汗指定一名蒙古宗王或萬戶長、千戶長作為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受命指揮軍隊作戰的人,有權節制其他參戰軍官。 對被蒙古征服和招降的漢軍武裝,成吉思汗授命由左翼蒙古軍萬戶長統管,實際上聽命于東道蒙古宗王(成吉思汗諸弟)。窩闊臺汗即位后,漢軍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和牌子頭,由漢軍將領充任。漢軍萬戶之上,還設立統軍都元帥。都元帥作為地區最高軍事指揮官,其任免由蒙古大汗決定。平時都元帥要經常向大汗報告前線軍情和軍隊分布情況。蒙古大軍出征,都元帥要率軍參戰并接受大汗指定的蒙古宗王、萬戶長、千戶長等前線指揮官的調遣。 其次,通過千戶編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成吉思汗推行千戶制以后,軍隊便嚴格按千戶形式進行動員和組織。國家依據千戶簽派軍隊。 成吉思汗規定,蒙古男子凡15歲以上,70歲以下,都要作為士兵服兵役,隨時根據命令,自備馬匹、兵器、糧草,由本管那顏率領出征。這些被簽為兵的人既是牧民,同時又是戰士, 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成吉思汗通過千戶制,把隨時能夠動員投入戰斗的蒙古族成年男子按十進制編制在十戶、百戶、千戶中,組成了一支以草原各部蒙古人為主體的龐大的蒙古軍隊。據《金冊》、《史集》記載,成吉思汗實行千戶編組后,能夠動員的蒙古士兵已相當可觀。軍隊 總計十二萬九千人.其中屬于成吉思汗統率的中軍(怯薛軍)和左、右兩翼軍 為十萬一千人.其余則分給了成吉思汗的子侄、諸弟及母親。到窩闊臺汗時期,原來編制比較混亂的漢軍也逐步按千戶制統一起來,編組成萬戶和千戶。其萬戶人數多者達五六萬,少者也有二三萬。蒙古國后期,按照千戶編組的漢軍總數已在30萬人左右,大大超過了蒙古軍。 第三,通過千戶編組,強化了軍事紀律。千戶制把蒙古士兵納入嚴密的軍事組織之內,受到各級那顏的嚴格管束。同時,成吉思汗還制定了一系列被稱為札撒 的軍事法規,以制約士兵行動,維護軍隊秩序。其具體規定主要有: 任何人不得離開其所屬之千戶、百戶或十戶另投別一單位,亦不得避匿他處。如違此令,擅離者于隊前處以極刑,接受其人者,亦嚴厲懲處之.每個萬戶、千戶、百戶都應隨時作好準備,一旦命令下達,必須立刻出征。在作戰時,如果一甲中有人逃跑,同甲的其他人將判死刑;如果一甲中有人奮勇前進,其他人不跟進,也要處死;如果一甲中有人被俘、其他人不去救援,這些人亦將被處死。作戰時不聽從命令者, 雖貴必誅.這些規定對加強蒙古軍隊的集中統一,提高戰斗力起到了有力的保證作用。 所以,曾在13世紀為蒙古伊兒汗國服務過的波斯人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曾這樣生動地描繪過蒙古的千戶制: 整個世界上,有什么軍隊能跟蒙古軍相匹敵呢?戰爭時期,當沖鋒陷陣時,他們像受過訓練的野獸,去追逐獵物,但在太平無事的日子里,他們又像是綿羊,生產乳汁、羊毛和其他有用之物。在艱難困苦的境地中,他們毫不抱怨和傾軋。他們是農夫式的軍隊,負擔各類賦役,繳納分攤給的一切東西,無論是忽卜綽兒(意為草原賦課)、雜稅、行旅費用,還是供給驛站、馬匹和糧食,從無怨言。他們也是服軍役的農夫,戰爭中不管老少貴賤都成為武士、弓手和槍手,按形勢所需向前殺敵。無論何時,只要抗敵和平叛的任務一下來,他們便征發需用的種種東西,從十八般武器一直到旗幟、針釘、繩索、馬匹及驢、駝等負載的動物;人人必須按所屬的十戶或百戶供應攤派給他的那一份。檢閱的那天,他們要擺出軍備,如果稍有缺損,負責人要受嚴懲。哪怕在他們實際投入戰斗,還要想方設法向他們征收各種賦稅,而他們在家時所擔負的勞役,落到他們的妻子和家人身上。因此,倘若有了強制勞動,某人應擔負的一份,而他本人又不在,那他的妻子要親自去,代他履行義務. 軍隊的檢閱和召集,如此有計劃,以致他們廢除了花名冊,用不著官吏和文書。因為他們把全部人編成十人小隊,派其中一人為其余九人之長;又從每十個十夫長中任命一人為' 百夫長' ,這一百人均歸他指揮。每千人和每萬人的情況相同. 如果要突然召集士兵,就傳下命令,叫若干千人在當天或當晚的某個時刻到某地集合。' 他們將絲毫不延誤(他們約定的時間),但也不提前'.總之,他們不早到或晚到片刻。組織軍隊的最好方法確實莫過于此。 蒙古輕騎兵 2.組織嚴密的中央護衛制度——斡耳朵怯薛軍 斡耳朵怯薛軍 斡耳朵怯薛軍制是蒙古國時期用以拱衛汗廷,維護政權的一種衛戍制度。在突厥——蒙古語中,斡耳朵即大汗宮帳之意,怯薛即寵愛 、 恩惠之意,其職掌為 番值宿衛.成吉思汗在公元1204年整頓軍馬時,建立了一支有550人的怯薛軍,主要承擔護衛大汗宮帳的任務。成吉思汗建國后,為有效的控制剛剛統一起來的蒙古各部,確保蒙古汗廷的安全,又進一步擴建了怯薛軍隊伍,使之發展為一支更為強大的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備武裝,怯薛制便由此形成定制。 成吉思汗首先對怯薛軍的編成作了規定,他降旨說: 如今天命百姓都屬我管,我的護衛、散班等,于各萬戶千戶百戶內,選一萬人做者.在擴充后的一萬名怯薛軍中,包括一千名宿衛,一千名箭筒士,八千名散班。成吉思汗將其按照千戶制分編為宿衛千戶(亦稱御帳前首千戶)、箭筒士千戶和散班千戶,各設千戶長管理。整個怯薛軍又統編為萬戶,納牙阿被命為萬戶長。由于怯薛軍在擔任護衛時,分為四班輪番入值,每番三晝夜護衛大汗,因此也被稱為 四怯薛.各番怯薛當值,都由一名大汗指定的親信管領,合起來稱為 四怯薛太官 或 四怯薛長.這種按千戶制和四怯薛兩種形式并行的管理體制,大約是以行政管理和職掌管理的不同來分別設置的。 對確定怯薛長職務的人選,成吉思汗十分慎重,令其最親信的那可兒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 四杰 家族世襲擔任。其中博爾忽家族掌第一怯薛(亦稱也可怯薛),博爾術家族掌第二怯薛,木華黎家族掌第三怯薛,赤老溫家族掌第四怯薛。四怯薛長是大汗的親信內臣,元朝稱為 大根腳 出身,放外任即為一品官。 怯薛軍中的護衛人員,均稱為怯薛歹,復數為怯薛丹。正在執行任務的護衛人員叫怯薛者,從事宮廷服役的怯薛歹稱為怯薛執事。成吉思汗明確規定,怯薛歹的來源,主要是由萬戶、千戶、百戶和十戶那顏以及白身人的兒子有技能、身體健壯者充當,各級那顏人等都必須遵旨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成吉思汗跟前效力,不許躲避或以他人代充其役。成吉思汗還規定,上述充當怯薛歹的人除本人編入怯薛軍之外,還可根據出身的不同,分別帶弟弟及伴當若干人。具體為:千戶那顏的兒子許帶弟一人,伴當十人;百戶那顏的兒子許帶弟一人,伴當五人;十戶那顏及白身人的兒子許帶弟一人,伴當三人。 應征充當怯薛軍,實際上是各級那顏和自身人對大汗承擔的一種特殊兵役。其進入怯薛軍人員所需的馬匹物質諸項,除以本人所有的財產充用外,并按規定 于本千百戶內科斂 供給。充當怯薛歹的人,即可免除其差發雜役。 怯薛軍的主要職責,一是保衛大汗的金帳;二是 戰時在前為勇士 ,充當大汗親自統率的作戰部隊;三是分管汗廷的各種事務。其具體職責又根據不同分工而各異。宿衛負責值夜班,晚上 臥于斡耳朵之周圍.如遇有人在宮帳周圍走動,宿衛便將其逮捕,待明朝審訊。 當門而立之宿衛,見有夜入之人,打割其頭,斫落其肩而去.晚間群臣有急事奏報,需經宿衛通報之后,一同引入帳內奏事。箭筒士、散班負責值日班。其中守門者, 倚門而立. 出入于斡耳朵之房者 ,進行查察。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諸多勤務,舉凡宮帳內一切勞役,皆由入值之怯薛歹擔任。在大汗外出圍獵時,值班怯薛歹也要跟隨前往。值日班之箭筒士、散班在日落前須將其所司之職移交給值夜班的宿衛,然后出外住宿,次日早飯后再入值。 怯薛軍作為護衛汗廷之親軍,享有崇高的地位。成吉思汗規定 我番士(即怯薛歹)在居外之千戶官人之上,我番之家人,在居外之百戶十戶官人之上。我番士雖與居外之千戶同等,若與我番士合毆,則罪千戶.他還說: 我由九十五千戶貼身近臣中,選來此親近番士萬人。久后坐我位之子孫,及我子孫之子孫,對此番士,如想遺念,勿使怨而善待之.在怯薛軍中,尤以成吉思汗建國前入選為怯薛歹的人最受寵遇,宿衛稱老宿衛,箭筒士稱大箭筒士。凡屬怯薛軍出身的人,在調往外任時,都被破格晉升為文武大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