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8-04-18 23:15:26
文 | 許艷麗來源 | 許艷麗(ID:xuyanli179936680)在100多年前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首先用潛意識、生能量、死能量去描述了人格。但他發現只是用這些來描述還是過于片面了,所以后來他又補充創立了人格結構理論。 什么是人格結構呢? 就是他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面。
本我是我們一出生就擁有的結構,它的主要特征是自私的、只滿足私人欲望的; 自我是在生命的頭2年里才逐漸發展出的結構,它的主要特征是既要滿足本我要求,又要考慮現實原則; 而超我是在5歲左右才開始發展出來的部分,它的主要特征是代表父母及社會的道德標準,以及他們“好壞對錯”的價值判斷。
舉個栗子:
所以,不自私的人是不存在的,因為本我是天生的,我們都會本能地去滿足本我的需要; 但不道德的人倒是有的,因為超我是在5歲左右才發育出來,嬰幼兒是沒有道德觀念的。
最終,這個人聽從了‘自我’的安排,把1分錢撿起來交給了警察叔叔。
這是過程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在我們心中大致的過程。我們做每件事它們都要爭論一番,最終做事決定一個結果。
但如果這個人的‘自我’調和能力比較差,就會導致‘本我’和‘超我’的觀點沖突,最終討論不出一個結果,就會引起內心不舒適的感受。
所以,成長就意味著增加‘自我’的調節能力,以便于能夠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
下面我們來看看本我、自我、超我具體的內容和特征。 -01-什么是本我?
A.本我的來源: 1)來自于遺傳。人格中與生俱來的部分,比如,對蛇的恐懼,對食物的渴求等。 2)來自于壓抑。在自我的發展過程中某些經歷不想被記住,所以壓抑到本我之中。比如,對父母的憎恨、嬰幼兒時期的性體驗等。
B.本我的組成: 1)包含非理性的心理能量。本我跟本能一樣,沒有邏輯,沒有理性。 2)包含性欲特征的心理能量。性能量都在本我結構層中。
本我是人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和最強大的內在能量和動力。在非理性的和性欲的能量驅動下,我們才會擁有行動力和創造力。 比如,為了更好地繁衍,我們才會有動力工作、學習、掙錢,以為繁衍創造更好地條件,而繁衍就屬于非理性的能量,也屬于性欲能量。
C.本我遵循的原則: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這是跟本能一樣的。 本我的目的是消除人的緊張,把緊張降低到一定的水平。當心理能量被壓抑,沒有釋放出來而造成心理不安的狀況時,本我會自動尋求解除緊張的方法,以降低能量達到舒適的水平,并且使之盡可能地穩定在低水平的緊張上。
比如,在心情緊張時有些人會用喝點小酒的方式來放松身心。因為酒精會降低自我和超我壓抑的程度,從而會釋放心理能量;還有的人會選擇健身、飲食等方式,也同樣有降低壓抑、釋放能量的作用。 能量一旦被釋放,緊張感就會降低,人們就會有內心舒服的感受。
D.本我的特征: 1)本我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性或動物性的一面; 2)不受理智和邏輯法則的約束; 3)不存在時間觀念; 4)不知道什么是價值,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更沒有道德標準。
我們無法改變本我,我們只能不斷地認識它。但自我和超我卻可以調整和改變。
-02-什么是自我?
A.自我的來源: 自我來自于‘本我’,處于本我的表層。自我與本我并不能明顯的分開,它跟本我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兩種互相滲透。
B..自我遵循的原則: 1)自我保護原則。這是本我所忽視的,本我只管滿足自己,不管滿足過后是否會有危險,但自我要負責保護。所以剛出生的嬰兒是不存在自我保護能力的,他們只是餓了想吃,冷了想要溫暖。 2)現實原則:把本我尋求快樂的欲望拖延至條件許可,等到有適當的對象才允許本我的滿足。比如,一個人想要吃飯時,直接搶過來就吃是本我的需要,但自我會去結合現實原則。他可能選擇先去掙錢,再花錢去買飯。
C.自我的特征: 1)代表著理智和理性,與本我的非理性形成鮮明的對比。 2)自我配備了接受刺激的器官和免受刺激損害的活動程序。即自我是用來適應內部及外部刺激的結構。 3)自我貫穿了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它不屬于單一的層面。而本我是屬于潛意識層面的。 自我是可以被改造和消滅的。 比如,韓梅梅原本的‘自我’認為:“努力賺錢才能吃得起飯。”但李雷卻告訴她:“你不用努力賺錢就可以有飯吃,我養你。”并長時間給予她這種環境的話,韓梅梅慢慢地就會認為:“我吃飯是不用努力掙錢的,會有人給我。”那么,這樣一來她原本的‘自我’就消失了,她可能很長時間都難以建立起來“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掙錢吃飯”的觀念。
‘自我’為了保持不消滅,需要不斷地防止外部世界的干擾,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社會中,我們會覺得擁有堅定而強大自我的人是“有個性”的人。
同時‘自我’還要防止內部世界提出過度的要求,比如本我想要更多的食物,更好的食物。但自我發現現實世界里滿足不了本我的這個要求,自我要‘說服’本我適應現實,自我越強大,說服能力就越好。
自我的強大與否來自于后天學習的‘現實檢驗’能力,以及社會經驗。 比如, 小時候父母告訴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如果做了有什么結果,不做有什么結果; 并且讓孩子去體驗做過事情之后的結果,和不做事情之后的結果。
這樣的體驗越多,經驗越豐富,自我就越強大。 自我是調節本我和超我沖突的部分,所以自我越強大的人,內部沖突解決的也就越好。
總結: 1)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我們所有動力的來源。我們為了滿足本我的需要才會讓生命富有意義。所以,人活得自私一點沒什么,誰讓我們的內部就是這樣設定的呢。 2)擁有強大自我的人未必讓他人舒服,但會讓自己的內心舒適。即使一開始有些人不喜歡你的強大,但內心堅定的你,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像你學習。 3)下篇文章我們繼續寫“什么是超我?”。
參考文獻:[1]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學》[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4]郭本禹《潛意識的意義》 [5]喬納森·里爾《弗洛伊德》[6]楊文登《心理學史筆記》[7] 維基百科[8]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作者簡介:許艷麗,二級心理咨詢師,精神分析師,家庭系統排列導師(師資),專欄作者。心理學從業10年,有超過2000小時的心理咨詢和授課經驗,善用心理學的角度觀察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