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星:我來介紹一個近年來比較重要的實驗進展所提示的關于穴位特異性的結果,就是上面那個圖所表示的,這個實驗對照了四肢穴位和腹背部穴位,即胃的同神經和遠神經節段支配的那些穴位對胃運動的影響。發現同神經節段穴如胃腧、氣海、梁門等,針刺這些穴對胃運動產生抑制作用。而遠神經節段的四肢穴位如曲池、足三里則產生興奮作用。這個結果提示:同神經節段的穴位立刻引起軀體-交感反射而抑制了內臟的功能活動,因為交感神經對內臟功能是起抑制作用,胃腸蠕動會減慢;而足三里、曲池這些肢體穴位離支配胃的脊髓神經節段較遠而起了興奮作用,這個過程是信號通過大腦迷走神經下來,興奮了迷走神經腦中樞,然后通過迷走神經引起了胃興奮。這個猜想通過切斷支配胃的迷走神經或交感神經得到了證實,如果切斷了交感神經再刺激梁門、胃樞、氣海這樣的穴位就沒有效果了,抑制作用就被取消了。但是足三里曲池的興奮作用仍然存在。相反切斷迷走神經,曲池、足三里的興奮作用就沒有了,腹背部這些穴位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這給我們一個總的提示,如果你想調節內臟功能,想讓內臟功能興奮那就該取四肢的穴位,想讓內臟功能抑制應該取同神經節段的腹背部穴位,比如說胃就取胃腧等,小腸就更靠下一點,總的來看好像跨神經節段的作用要比原先預測的一兩個節段更寬一些。同樣像上胸部、下腹部的時候要考慮它的四肢是它的同神經節段的還是遠神經節段的作用。所以嘔吐的病人如果扎足三里吐的更厲害了,那么正好與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吻合的,實際上不是抵抗胃腸蠕動而是加強了胃腸蠕動,引起嘔吐加劇。 這個實驗也提示:在進行配穴時候兩種相反的作用會不會抵消?但這還沒有人做實驗,這是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從這個實驗來看配穴時盡量不考慮腹背部穴位與四肢穴位搭配,但是治療疼痛的時候就另當別論了,扎哪兒都有可能會止痛。如果引起的不是像胃腸運動導致的嘔吐、泄瀉等癥狀,僅僅是為了止痛那它倆是可以配穴的,像胃腸痙攣時導致的疼痛,應當優先考慮取腹背部穴位,因為它既能止痛又能抑制胃腸蠕動,如果取足三里有可能一開始會更痛,但是當足三里的鎮痛作用發揮了,雖然是胃腸蠕動增加了,但是不覺痛了也算有效吧。 這個結果首先是日本人做出來的,后來我們國內朱兵先生的實驗室又做了更為系統的研究。上面那個圖就是他們發表的, 是大鼠模型。我好像還沒看到在人身上去做的,所以值得在人身上去驗證這個作用,是不是有這樣明顯的特異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