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這句話可能還真有些道理。那些時常感到孤獨的人,也時常感到“可恥”,尤其是在公眾場合。 對人類來說,歸屬某個群體是一種基本需求。與別人有連接的感覺,保證了人類有積極、健康的情緒。感到孤獨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一旦有這種感覺,人們就想去坐點什么結束這種狀態。 但是,感到孤獨是否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呢?未必,孤獨可以讓我們更多的與自己相處,可以讓我們的焦點由外轉入內,更多了解自己。 所以,孤獨和憤怒一樣,本身并無好壞。但如果總感到孤獨,就會對人產生消極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社會支持系統很弱,沒有太多來自家庭或者朋友的支持,又總是感到孤獨,持續時間越長,后果越嚴重。 為什么有些人總是感到孤獨? 孤獨,一方面源于我們對孤獨的看法,如果我們覺得實際的社交生活和理想社交生活的差距很大,會感到特別孤獨。我們可能拿自己和認識的人去比較,也可能拿自己和電影、電視、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比較。 21天改變自己 2018年第三期的”21天改變自己“課程將于5月6日晚上20點開課,每人198元,5月6日以前進群者只收128元/人。 通過21天的課程與交流分享,你將得到如下的收獲: 如何通過心理暗示來改變你的潛意識? 如何與自己的潛意識溝通? 為什么你很努力卻總是無法改變自己? 如何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 如何激發出你的潛能? 如何消除交際的心理障礙? 如何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人? 如何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不再自我設限? 怎樣走出你的“舒適區”來改變自己? 課程形式為:微信群語音授課 授課時間:21天【2018年5月6日晚20點開始】(一天講課,一天群內交流),每天晚上20:00--20:30 其他要求:課程結束會有相關作業 其他內容:每個學員有一次1小時的時間與老師進行一對一交流溝通,幫助你分析自己的情況,了解自己 更多詳細內容請添加課程助理李老師咨詢:23465879 另一方面,那些總感到孤獨的人有機會社交時,他們社交技巧可能不夠好,對自己的認知也和普通人不太一樣。他們習慣自己搞定一切事情,不請別人幫忙,因為他們對被人輕視或負面評價相當敏感,這種敏感也讓他們在社交活動中很不舒服。他們會有意避開人群,以減少社交焦慮。我們稱這種人叫做“孤僻的人”。 青少年階段,是對以后是否會成為一個“孤僻”的人相當重要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青少年通常會發現自己處于一種尷尬的心理狀態——既害怕被拒絕,又想獲得歸屬感。那些孤僻的孩子會漸漸發展出一套自我防御認知——將社交成功歸因于他們不能掌控的外部因素,比如財富;將社交失敗歸因于很難改變的內部因素,比如肥胖,樣貌等等。這種認知一旦形成,就會伴隨他們進入成年期,從一個孤僻的孩子,變成一個孤僻的成人。 一個心理研究選擇了一些中學生測試他們的孤獨程度,之后研究人員告訴他們一個場景:有家新店開張了,今天免費送飲料,你的同學叫你一起去吃。當問到“為什么你的同學會叫上你一起?”時,那些“孤獨感程度”較低的青少年會說因為同學們喜歡我等原因,但“孤獨感程度”較高的青少年卻會說,他們想讓我去占座位等原因。 “孤獨感”程度高的青少年對社交場合也十分警覺,他們對別人的拒絕和輕視十分敏感,所以即便是參加了社交活動,他們也傾向于自己玩。 隨著年齡增長,這些青少年的社交技能越來越差,別人也會覺得他們很難相處,有意無意遠離,他們會更相信自己“不受歡迎”,更回避社交,孤獨的感覺越來越嚴重。 孤獨本身不是一種病,卻可能會帶來很多病。多與人連接,建立堅實的社會支持系統。 如果你害怕社交,請記住,人類是一種社會動物,需要與別人交往,而且社交技巧是可以學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