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建軍史最遠可以追朔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并在此期間嶄露頭角。而真正讓陸戰隊名聲大噪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奪島戰。美國海軍陸戰隊編制從上至下,分別為兩棲軍、陸戰師、陸戰旅、陸戰團、營、步兵連/炮兵連、排和班。而陸戰師則是陸戰隊賴以生存的主要單位,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共擁有6個陸戰師為爭奪島嶼而浴血奮戰。 在此之前,根據1941年3月28日,微調的C-100系列編制,美軍陸戰師由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特種部隊和勤務部隊組成。步兵團每團下轄3個營,炮兵團由1各裝備105毫米火炮的炮兵營和4個裝備75毫米火炮的炮兵營外加1個特種武器連組成。特種部隊與則包括輕型坦克營、傘兵營和工兵營,勤務部隊則有勤務營、醫療營和兩棲運輸營。根據部隊在演習過程中所獲經驗,以及新式戰斗裝備的列裝,陸戰師的兩棲戰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瓜島戰役結束后,美軍根據戰役中的經驗教訓,對陸戰師的編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而在熱帶島嶼爭奪戰也使得部隊的裝備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1943年,陸戰師的總實力為19979人,包括910名陸戰隊軍官和17238名士兵,加上143名海軍軍官和1688名海軍士兵。表面上看其整體實力增加不超過600人,但其實實際實力得到了很大幅度的躍升。 雖然配屬的武器得到了更新換代,下屬部隊組織進行了改進,但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陸戰師下屬的步兵團幾乎沒有發生過本質的改變,在1942年便已經基本定型。戰時,步兵團擁有團部及勤務連,3個步兵營和1個武器連。團部及勤務連由連部、通信排和團部(配備1個急救站)、情報科、軍需科和補給科組成。團直屬武器連由1個連部、3個武器排組成,其中2個排配備有4門反坦克炮和2挺12.7毫米機槍,1個排裝備2輛M3半履帶式75毫米自行火炮。但陸戰1師和陸戰2師并沒有配屬這些半履帶火炮直至1942年中期,其最初使用的是2門75毫米M1897A4野戰炮。 步兵營由1各直屬連、3個步兵連和1個武器連組成。營直屬連由1個連部、通信科、營部(配1個急救站)、情報科和補給科組成。武器連最初由1各配備4門反坦克炮和2挺12.7毫米機槍的反坦克排,1個配有4門81毫米迫擊炮的迫擊炮排和3個各配備8挺M1917A1水冷機槍的機槍排組成,其中平時使用4挺,4挺備用。步兵連則由1各連部和3個步兵排和1個武器排組成。每個步兵排擁有官兵42人,下轄3個9人制步兵班、1個8人制自動步槍班。步兵排除了自動步槍手(配備M1918A2勃朗寧自動步槍,班長則配備1支M50沖鋒槍)外,都裝備了M1903系列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擲彈手的步兵則額外加配M1槍榴彈發射器。武器排由1各4人的排部、1個由2個班(裝備1挺7.62毫米M1919A4輕機槍)13人的機槍分隊與1個由2個班共11人的迫擊炮分隊組成(配備2門60毫米M2迫擊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