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萬物之源,是人體的物質基礎。人因為有氣活得才會生機勃勃,氣運行不暢就會受寒氣、病毒等邪氣侵襲,影響人的健康。并且氣還有促進生血、行血的功能。氣不順,則可能會引發心血管等疾病問題。所以,養生首先必須養氣。 人體內“氣”出現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氣不足;第二類是因為后天疲勞、臟器受損等因素累計,導致精微之氣不足。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應在日常的養生中注意補充。 中藥補氣的藥物很多,但最常用的是人參、黃芪、和黨參,被譽為補氣“三兄弟”。雖然都是補氣的要藥,但應用起來應有所區分。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經、肺經,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排毒生肌的功效,兼有升陽、益衛固表、脫瘡生肌的作用,主治肺脾氣虛咳喘、氣虛自汗、氣虛水腫尿少、氣血不足之貧血、氣虛血滯之偏枯等癥。 中醫認為,黃芪是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所以,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一書中將黃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出自金代名醫李東垣之手的補中益氣丸,黃芪就是君藥。 “補氣三兄弟”中,黃芪與人參都能補氣,但人參側重于回陽救逆,大補元氣,它補氣的作用迅速,能很快的緩解氣虛、安神生津、緩解心血管疾病。但是,正因為它作用比較剛猛,所以人參不易天天吃,以免虛不受補。 比起人參,黃芪和黨參補氣的作用就相對平和些。黃芪自古以來就是補氣的佳品,因為它不但可以補氣,還可以升陽,防止中氣下陷引起的子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崩漏及眩暈乏力,或短氣不足以息等。并且黃芪有著人參的沒有升陽、固表、內托、利水的功效。 當然,人參安神生津的作用也是黃芪所不能的。而黨參,則兼備了前兩者的補氣作用。既能補氣升陽,又可生津安神,通常和他們合用。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黨參補氣兩者兼備,還要合用呢?這主要是因為黨參補氣之力相對較弱,調整機體需要一個過程,所以臨床上補氣黨參常常要跟人參和黃芪合用。 黃芪的藥力主要是向上往肌表走,故能治癰疽排膿。還可引導胃氣上走,補肺氣,加強肺的宣散作用。人參的藥力主要向內走,能固五臟之氣,使氣得到貯存,避免氣的消耗,最終到達益氣目的。而黨參,皆俱了二者的部分藥力。 黃芪具有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人參、黨參等藥配伍,則補氣效果更好。《本草備要》中說黃芪:“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排膿內托。”可以看出,黃芪在入藥的時候分生用和蜜炙兩種。生用可以補氣固表、止汗生肌,適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表虛自汗、血虛萎黃、內熱消渴等癥;蜜炙黃芪主要是補中益氣,適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癥。 黃芪入藥已經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黃芪的入藥用途十分廣泛,涉及到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科,有“一藥多能”的美譽。金代名醫劉完素總結過黃芪的五個功用:“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 綜上所述,“補氣三兄弟”中,黃芪價格適中,且還可以增強肌體的防御功能,是適合我們老百姓每天服用的補氣要藥。分清“補氣三兄弟”各有所長,就能好好地利用它們,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