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隊不但攻擊了印度,還敗的挺慘,直接把一個中將師團長送上了軍事法庭,這就是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的“英帕爾戰役”。蘇德戰場上庫爾斯克大會戰德軍失利 ,希特勒要求軍事盟國日本向英屬印度攻擊,爭取牽制英美相當兵力,避免其過早開辟第二戰場,以便讓納粹德國整補扭轉戰局。在戰略上一直我行我素的日本為使美軍大力增援印度,從而減輕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第一次很配合。 1944年3月,駐緬甸的日軍第15軍發起“烏”號作戰,目標為印緬邊界的英軍重要物資基地英帕爾,司令官是當年“七七事變”駐北平的河邊旅團第一聯隊長牟田口廉也,這廝因思想狂熱侵略有功,已經從大佐升為中將司令官,號稱“小東條”。 牟田口麾下轄第15第31和第33師團,約計10萬兵力,趕著作為口糧的大批牛羊渡江進攻英帕爾,然而盟軍在印度具備絕對的空中優勢,大批美制飛機狂轟濫炸日軍的從林運輸線,當日本人忍饑挨餓沖過從林地帶時,實際上已經是強駑之末了,緬甸方面軍鑒于補給斷絕建議牟田口放棄英帕爾會戰,他回答說: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行?日本軍隊可以忍受任何艱難困苦。 正是牟田口違反軍事常識的一意孤行,讓盟軍可以重創日軍有生力量,日本人戰后稱其為“鬼畜牟田口”,即是美英同伙的意思。 雨季到來,缺少營養和藥品的日軍竟有3萬余人患上傷寒和瘧疾,很多部隊已經失去戰斗力,佐藤中將的31師團居然攻不下一個500英軍守衛的科希馬小城。而為了保住印度這個英國亞洲命根子,英軍司令蒙巴頓勛爵開始調集大批兵力尤其是裝甲部隊開始反擊,形勢對日軍來說已然絕望。 瘋狂的牟田口廉也仍然拒絕撤退,得不到任何補給的佐藤苦勸無果,一怒之下私自率軍撤退,失去一翼的日軍徹底崩盤,由于山洪爆發,退路上的欽敦江已經無法涉渡,在英印軍優勢的空地火力殺傷下,沒有彈藥的日軍傷亡高達6萬余人,其中53000人死亡或失蹤,第15軍幾乎不復存在,日軍大本營氣得吐血,將緬甸方面軍主官全部撤換,第31師團長佐藤送交軍事法庭。 就在這時,另外一邊,在緬北和滇西的中國遠征軍也開始反攻,由于第15軍的慘敗,日軍幾乎無兵可以增援第18和第55師團,逃離緬甸只是時間問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