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拳術與拳操:根據楊式拳的普及和發展情況,目前呈現了兩大類型的楊式太極拳。一類是直接由楊門歷代傳人所傳承的傳統拳術,講究一招一式的攻防技擊,以及神意氣血在體內的運行,適應于養生與武術技擊相結合的內外雙修鍛煉。另一類是由國家體育部門提倡普及型的拳操鍛煉,隨同音樂節奏而動的群體性健身活動。拳操只求外形動作的整齊和優美,不講究技擊與內形神意氣血的配合,適應于全民健身的需要。當今社會絕大多數太極拳鍛煉者,參與的是屬于群體性的拳操活動,這是國家推廣的全民健身運動,名正言順,誰也不能說是“假”。相比之下傳統拳術的鍛煉者還是少數,而且各門各派的拳架動作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門派的拳式也不一樣,都是由前人代代相傳應該沒有“假”。不管是傳統拳術還是現代拳操,其拳架動作的特征都屬于太極拳,故不可有厚此薄彼或存有真假之嫌,更不應該提出“打假”的妄議。傳統太極拳是祖先傳下的寶貴財富,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更需要我們去挖掘、研究、繼承和提高。 14、何謂體用:太極拳鍛煉應講究體和用,楊式太極拳由楊澄甫編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對整套拳架動作攻防技擊的使用方法作了說明。何謂體用?根據楊氏家傳拳譜對體用之解釋:“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于心身也,為之武亊”。簡單地說,在行拳走架中其意在于一招一式的攻防技擊,即為武之用,其意在于內形精氣神的提煉及氣血周流全身,即為文之體。行拳走架時應該是兩者兼顧,外形的一招一式在于用,內形的氣血通暢在于體,內外相合即是體用俱全。體用也是文武之道,文主內修,武主外練,內修外練乃太極之道,道在于理,雖變化無端,而理為一貫。體和用兩者不可分也,楊氏拳譜又曰:“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 15、纏絲勁與螺旋勁:有人說陳式太極拳有纏絲勁,楊式太極拳有抽絲勁,纏絲與抽絲都有一個絲字,為此就認為是同一道理。其實這樣去理解是錯誤的,能與纏絲勁匹配的是螺旋勁,而不是抽絲勁,所謂“運勁如抽絲”只是說明行拳走架動作的連綿不斷,并非是指一種勁別。陳式拳架中的纏絲勁,分為順纏絲和逆纏絲,而楊式拳架中的螺旋勁,有內旋與外旋之分。手臂的旋動以手掌大拇指一側向身軀之中心旋轉稱為內旋,大拇指一側向肩外轉動稱為外旋,手掌的旋轉并非是單獨手臂旋轉,應隨著腰的旋轉而帶領手臂的轉動,手臂旋轉還應與曲伸起落相配合。腰的旋轉不僅帶動手臂旋轉,還帶動著腿腳及全身骨節都有螺旋形轉動之勢。包括拳、掌、肩、腕、肘、背、腰胯、膝、腳,全身九節勁,節節走螺旋,這才稱為楊式太極拳的螺旋勁。 |
|
來自: 昵稱5282595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