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秉勛
黃河在河套轉彎后,沿晉陜大峽谷一路向南而下,到了禹門口至風凌渡這一段,便流在寬廣的平原上。這時,黃河母親才現出她最本真的性格:深沉,博大,真力內斂而富于靜氣。洽川就座落在這一段黃河中部的西岸。從合陽縣東首的坊鎮下塬,展示在眼前的是跟渭北高原截然相異的景色:荷花照眼、蘆蕩如云,稻田成畦、岸柳輕舞。露天溫泉像一面面明鏡映著天上的云彩,各色鷗鷺在濕地上悠閑地徜徉。這就是洽川。 現在,在洽川的北端建立了“黃河魂”生態旅游區,這里有群英洞可以乘筏漂流,有觀鳥亭可以觀察仙鶴的高蹈和飛翔。可垂釣于水涘,可賞河于高岸,可滌胸覽蘆蕩,可渡舟至晉南。真是一個澄懷凈慮的好去處。 “黃河魂”生態旅游區景點的設置,集中著有關黃河的話題,參觀者通過游覽,可以開拓對黃河的認知視野,使游賞活動呈現著很濃的文化情味。旅游區初建時,我建議在的靠近河岸的區域,建造永久性的“河圖”“洛書”塑形。 “河圖”“洛書”之說是非常久遠的?!抖Y記.禮運》說:“河出馬圖。”《尚書.顧命》有“河圖在東序”的話,西漢的權威學者孔安國解釋說:“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古書中又說,黃帝時神龜出于洛水,背有赤文,是為洛書。有人把它解釋為洪范九疇。這就是《周易.系辭》說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連孔老夫子也把自己的命運跟“河圖”聯系起來,慨嘆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河圖”“洛書”之說發展到宋代,經陳摶、劉牧、蔡元定等人的研究釀結,就成為很具體化的圖形符號了。但這樣的圖形符號,哲理含蘊卻無比豐富,儼然成為神秘的宇宙圖式,為其后易學家所接受和鍾愛。 我的建議被籌建者采納,即延請雕塑家馬改戶先生,創塑龍馬與神龜形象,分別背負“河圖”“洛書”,矗立于岸邊的累臺之上。下有滔滔黃水,上有悠悠白云,隔河望去,隱隱可見臨津古渡,晉南山塬?!昂訄D”“洛書”突現在這樣的背景上,一下子把黃河文化甚至華夏文化推到了極致和源頭。 我到過全國許多地方,一些文化圣地最多只是在石碑上用線描鐫刻河圖洛書,氣局不免顯得狹促,與河圖洛書本身的博大內含不相媲稱;像“黃河魂”旅游區用這樣的規模,并立體化地來展示這一古老的文化標識,恐怕還是第一次。 我慶幸我們著了先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