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6
得知姚興病死的消息后,赫連勃勃大喜,當即產生了和劉裕一樣的念頭:趁人之危,滅掉后秦!
由于他和后秦離得近,動作當然也更快。
沒想到由于行動過于倉促,赫連勃勃在馬鞍阪(今甘肅涇川西北)被后秦老將姚紹(姚興的叔父)擊敗,不得不暫時退出關中。
接下來自然該輪到劉裕上場了。
公元416年八月,劉裕任命自己年僅11歲的世子劉義符為監太尉留府事,劉穆之為尚書左仆射,留守京城建康,自己則親率大軍,踏上了北伐后秦的征途。 這是自東晉建立以來第一次舉全國之力發動的北伐,因此其規模比七年前征討南燕要大得多。
晉軍在長達千里的戰線上,從東到西排開了五路大軍。
第一路由劉裕本人親自統領,老將冀州刺史王仲德擔任前鋒,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出發,然后開通巨野澤到黃河的舊運河,再沿黃河逆流而上,直指洛陽;
第二路由建武將軍沈林子和彭城令史劉遵考(劉裕族弟)為主帥,自彭城出發,率水軍沿汴水往西,經石門(今河南滎陽北)入黃河;
第三路由龍驤將軍王鎮惡和冠軍將軍檀道濟指揮,從壽陽(今安徽壽縣)出發,率步兵沿淮河、淝水西進,進取許昌、洛陽;
第四路由新野太守朱超石(朱齡石之弟)、寧朔將軍胡藩統率,自襄陽(今湖北襄陽)出發,進軍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
第五路由振武將軍沈田子(沈林子之兄)、建威將軍傅弘之帶領,從襄陽出發,沿漢水、丹水挺進,直抵關中東南的門戶武關(今陜西丹鳳)。
除此以外,劉裕還命別將姚珍、竇霸兩人各領一支數千人的偏師,分別從子午谷和駱谷((二者都是穿越秦嶺的谷道)進軍,從南面威脅長安。
在劉裕的安排中,前四路無疑是主力,雖然其出發點和路線各不相同,但殊途同歸,如經過凸透鏡的多條平行光線一樣最后都聚焦在了同一個地點——西晉故都洛陽,隨后在攻占洛陽后再合兵一處殺向長安;而第五路沈田子、傅弘之部和姚珍、竇霸的兩支偏師則主要是作為疑兵,用來牽制關中的后秦軍主力,使其無法分出重兵來救援洛陽。 幾路大軍中,速度最快的是王鎮惡、檀道濟的第三路。
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先后拿下了漆丘(今河南商丘東北)、項城(今河南項城)、新蔡(今河南新蔡)等地,隨后又攻克許昌,擒獲后秦潁川太守姚垣。
第二路的沈林子部進展也頗為順利。
剛進入后秦境內,他就得到了當地豪強董神虎的響應,接著兩人合兵一處進攻倉垣(今河南開封東北),駐守倉垣的后秦兗州刺史韋華迫于其聲勢,不戰而降。
而第一路的王仲德此時也率水軍從巨野澤進入了黃河,之后一路西進,很快就抵達了黃河南岸的重鎮滑臺(今河南滑縣,因黃河改道,現在已經在黃河以北了)城下。
滑臺是北魏的轄地,是其在黃河南面唯一的據點。
對晉軍來說,滑臺是必須要拿下的,否則后勤運輸會面臨很大的麻煩,但同時又不能惹惱北魏這個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國家——否則他們將會面臨兩線作戰,這是劉裕所不愿看到的。
王仲德對此很是頭疼——既要搶人家的地盤又不能得罪人家,這類似于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上天似乎總是那么頑皮,那么喜歡玩惡作劇,有時看似很容易的事情結果卻出奇的麻煩——比如冠希哥修電腦的那次,而有時看似很麻煩的事結果卻出奇的容易——比如王仲德打滑臺的這次。
他還沒到滑臺呢,北魏滑臺守將尉建居然就已經棄城而逃,倉皇退到了北岸!
晉軍就這樣不費一槍一彈不失一兵一卒就輕松占領了滑臺!
得了便宜而不賣乖,相當于出國旅游而不發朋友圈——是需要很大克制力的。
王仲德可沒那么低調,他第一時間就在微博上發布了這么一條信息:我們晉國本打算用七萬匹布帛的價錢向你們魏國借道,沒想到你們居然這么夠朋友,連錢也不要就走了!
自然,他也沒有忘記@北魏國主拓跋嗣——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已于公元409年被其子拓跋紹刺殺,太子拓跋嗣在群臣的擁戴下平定了拓跋紹的叛亂,隨之繼承了帝位(詳見我的上一個帖子《英雄不問出處——五胡十六國的牛人們》)。
由于此時北魏朝廷尚未表明態度,為了慎重起見,之后王仲德并沒有馬上西進,而是停駐了在滑臺。 那么,拓跋嗣的態度會是怎樣的呢?
當然是大怒——不僅是因為喪土失地,更因為是顏面掃地!
他當即派當時正在河內(今河南沁陽)的大將叔孫建、公孫表領兵南下,前去興師問罪。
叔孫建率軍渡過黃河,來到滑臺城下,當眾把那個對晉軍太夠朋友的尉建斬首,并將其尸體拋入黃河,隨后氣勢洶洶地質問王仲德為何要入侵。
本著不激怒北魏的原則,王仲德的答復相當客氣:我們這次是去洛陽給我們晉朝的祖先掃墓的,并不是想和你們魏國作對。只是因你們的守將主動放棄了滑臺城,所以才借這個空城暫時歇歇腳的,我們馬上就會離開這里,絕對不會影響晉魏兩國睦鄰友好的大局。
不過拓跋嗣對這個回答似乎并不滿意,又讓叔孫建派人直接找劉裕交涉。
劉裕在重復了一遍和王仲德類似的話語后,又再三表示晉、魏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自己向來珍惜與北魏的傳統友誼,絕不會與北魏為敵。
拓跋嗣其實也并沒有打算與晉軍全面開戰的意思,見劉裕給足了自己的面子,便也就沒有再繼續糾纏,只是派大將于栗磾率部在黃河北岸嚴陣以待,以防止晉軍進攻黃河以北。
就這樣,劉裕和北魏算是暫時達成了和解。
當然,滑臺城劉裕是不可能再還給北魏了,所謂的“借這個空城暫時歇歇腳”卻一借就是多年,終劉裕之世,始終都沒有歸還——頗有現在某些老賴“借的錢下個月就還給你卻終生都不還”的那種味道。
而與此同時,長安城內的姚泓也得知了晉軍大舉入侵的消息,慌忙派大將閻生、姚益男分別率騎兵三千、步兵一萬前去救援洛陽,同時又命在蒲坂的弟弟姚懿率部南下陜津(黃河北岸古渡口,位于今山西平陸),作為聲援。
然而,晉軍的動作實在是太快了,還沒等后秦援軍趕到,王鎮惡、檀道濟已經率部從滎陽(今河南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逼近了洛陽!
后秦洛陽守將陳留公姚洸(姚泓的弟弟)大驚失色,連忙把部屬找來研究議對策。
寧朔將軍趙玄說:如今晉軍已深入國境,人心浮動,且我軍兵力上也處于劣勢,如果出城迎敵,一旦失利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不如將外圍守軍全部撤回,固守金墉城,等待援軍。只要金墉沒被攻下,晉軍必然不敢越過我們西進。這樣對方困于堅城之下,時間長了必然疲敝,我們再尋機破敵。
金墉城是洛陽西北角的一座小城,在魏晉時期是專門用來關押頂級政治犯的,晉惠帝皇后賈南風、一度篡位稱帝的趙王司馬倫等眾多在政治斗爭中失敗的大人物都曾享受過下榻于此的待遇,因而此城雖然不大,卻異常堅固。
結合當時洛陽后秦守軍兵微將寡的實際情況,這基本上是可行的最佳方案了。
可惜,這個世界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好的作品不一定會暢銷——比如我那本《被低估的圣王——楊堅大傳》;好的建議也不一定會被采納——比如趙玄的這個提案。
他話音剛落,馬上就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說話的是姚洸的司馬姚禹:殿下英武過人,謀略超群,所以才被委以重任,獨當一面。如果這樣躲在城中不敢出戰,豈不是有損威信,又怎能不受到朝廷譴責?
主簿閻恢、楊虔兩人是姚禹的黨羽,也紛紛附和姚禹。
早已沒了主意的姚洸一看支持姚禹的人多,便馬上采納了他的意見——就仿佛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找飯店,看哪個店人多就去哪里吃一樣。
然而姚洸不知道的是:姚禹見洛陽形勢不妙,早就有了叛降之心,之前他已經和東晉主將檀道濟暗中往來過了,現在當然要助晉軍一臂之力!
就這樣,在姚禹等東晉地下黨人的極力鼓動下,姚洸不但沒有集中兵力,還按照“在大海里打個雞蛋讓全世界人民都吃上蛋花湯”的科學原理,下令從本來就不多的洛陽守軍中分兵防守外圍各地。
其中趙玄的任務是率千余兵馬防守柏谷塢(今河南偃師南)。
臨行前趙玄流著淚對姚洸說:我深受國恩,甘愿以死相報,我死不足惜,只可惜殿下你不聽忠臣之言,將來必悔之莫及!
趙玄剛到柏谷塢,晉軍就已經打來了。
他帶著那可憐的一千多人拼死抵抗,但畢竟寡不敵眾,柏谷塢最終陷落,趙玄本人也身受十幾處創傷,戰死沙場。
隨后晉軍繼續前進,由于洛陽外圍的各地守將大多望風而降,很快就兵臨洛陽城下。
就像很多懵懂少女在發現意外懷孕后第一時間總是要去找肇事者讓對方負責一樣,姚洸見大事不好也第一時間就派人去找姚禹——你出的主意,你可要負責啊! 但哪里還找得到?
姚禹早已經偷偷出城投奔了城外的檀道濟!
這下姚洸更加手足無措,在思想斗爭了兩天后,他不得不打開城門,向晉軍投降。 就這樣,在被后秦占領十七年后,洛陽再次被晉軍收復!
洛陽失守,對已經危機重重的后秦帝國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創,但令后秦主姚泓擔心的,還不止這個。
在這個節骨眼上,他的弟弟——駐守蒲坂的并州牧姚懿又起了異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