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孩子從來就不愿意自己整理房間,我給他整理好了沒兩天他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說了他很多遍他也不聽,我該怎么辦? A:看到家長的提問,幫幫君腦海里閃過一個最直接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或許也是父母最常使用同時也是最無效的辦法——更勤快地幫孩子收拾屋子。 顯然,整理孩子的房間這件事交由父母來做,糾結(jié)的是父母,而孩子也不一定感激。回想一下,是不是在收拾好房間之后,時常還需要回答孩子帶著情緒的提問:“媽/爸,你把我的**放哪里去了?”當我們?nèi)棠椭l(fā)的情緒告訴了東西的正確位置,不僅沒有一句“謝謝”作回應(yīng),偶爾還會聽到一聲埋怨“跟你說了不要亂動我的東西!”如果我們沒忍住“誰讓你自己亂丟?”……一場“戰(zhàn)爭”就這么爆發(fā)了。 說了這么多,相信家長們心里已經(jīng)有了應(yīng)對這個問題的辦法: 1.立規(guī)矩,置物有處。 無論是孩子的房間還是家里公共空間,什么東西放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個規(guī)矩,家長和孩子可以共同協(xié)商確定規(guī)矩,當然也要相互監(jiān)督并執(zhí)行懲罰措施。獎勵與否,家長酌情考慮,幫幫君以為,當孩子做了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情時,額外的獎勵有可能成為他們倦怠的原因。 2.明義務(wù),自己的空間是自己的責任。 孩子自己整理的房間更容易被孩子自己珍惜。道理很容易理解,當孩子體會到了收拾整理房間的辛苦,自然就會在使用中留意,自覺做到取用后物品放回原處、垃圾入簍等等。 當然,家庭公共空間的整理任務(wù)不妨也交一些給孩子。 3.有標準、有個性,給孩子有界限的自由。 我們嚴格的規(guī)定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緒,而事實上,我們認為的整潔方便對于孩子來說卻不一定如此。因此相較于嚴格的一板一眼的“整潔”要求,父母不妨給孩子說出自己的最低標準,允許孩子在自己獨立的空間里保留自己的置物習慣。 4.習慣養(yǎng)成,體會“一起”整理的快樂。 通過家庭會議,做出一個家庭整理日的決定,每月或每周的這個時候,全家人一起大掃除,保持空間整潔也是一種習慣。 親愛的父母們,如果你也有疑問,想要提出來; 或你被某個問題觸動,想分享你的見解與感悟, (針對問題發(fā)表見解請簡單標注對應(yīng)的問題) 孩子是鏡子 覺察后成長 問答幫【學齡版】 我們下周四見 幫幫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