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 : 1.《素問·五運行大論篇》: “ 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 2.《素問·平人氣象論》:“ 藏真濡于脾?!?nbsp; 3.《素問·玉機真臟論篇》:“ 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 4.《素問·示從容論篇》云:“ 四肢懈墮,此脾精之不行也?!?br>

古論 :
1. 繆仲淳《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胃氣弱者則不能納,脾陰虧則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涼滋潤益陰之有益于脾也。” 2. 周慎齋《慎齋遺書·卷七·虛損門》:“ 用四君加山藥引入脾經,單補脾陰,再隨所兼之證而用之,矣脾之氣旺,旺則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火降矣?!?br>3. 吳澄《不居集》:“ 古方理脾健胃。多偏重胃陰而不及脾陰。然虛損之人,多為陰火所灼,津液不足?!?br>4. 薛生白:“ 心陰虛則易汗,肺陰虛則多咳,肝陰虛則火升,腎陰虛則發熱,脾陰虛則便溏?!?br>5. 曹庭棟《老老恒言》 “ 脾陰足則萬邪息。” 6. 唐容川:“ 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亦不熟也。” 7. 陳修園:“ 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治脾陰虛者,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br>8.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治陰癥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然灌溉諸臟腑也?!?br>9. 朱丹溪《局方發揮》:“ 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br>10. 明·萬密齋《養生四要》:“ 受水谷之入而變化者,脾胃之陽也。散水谷之氣而成營衛者,脾胃之陰也?!?br>11. 李東垣《脾胃論》:“ 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谷之氣于肺?!?/span>

今論:
1. 徐景藩《脾胃病經驗集》: 若脾氣虛而經久不復,則脾陰可以隨之而虧虛,或脾氣虛導致脾陰虛。 2. 岳美中《岳美中醫論集》: 小兒稚陽之體,多脾陰不足。 3. 干祖望《耳鼻喉經驗》: 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常,則津液衰少,諸竅失養而為病。因此,脾虛津液不足,不能上行濡潤咽喉,是導致慢性咽炎的重要原因。 4. 蒲輔周:“ 脾陰虛,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煩滿,不思食?!?/span> 論證 : 當前關于脾陽(氣)虛方面的論述可謂多矣,脾陰虛卻鮮少有人提及,此此方面的論述,散見于古今醫家的著作,也未能引起深入的探討。 關于脾胃理論,李東垣偏重于脾胃之陽,忽視脾胃之陰,葉天士創立養胃陰學說,雖彌補了李東垣學說的部分不足。但后世又有以脾陽統胃陽,脾陰即胃陰。 脾位于中焦、主運化,疏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主要是通過脾陽(氣)的升運而體現的。脾陽(氣)升運,則生機洋溢活潑。但是,《內經》 “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這一基本原理,脾臟未能例外。脾陰——脾臟功能活動的內在基礎,在運化等機能中,起著輔助脾陽(氣)的作用。脾陰濡潤,方能津血充盛,臟腑機體得到滋養。 脾陰虛癥狀 : 脾氣虛 陰虛內熱。
1. 脾陰不足,失于濡運,則食少納呆,或食后腹脹;化源虧乏,精微不布則倦怠乏力,形體消瘦; 2. 營陰不足,虛熱內生,則煩滿、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舌淡紅少津,苔薄,脈濡而微數。
關于脾胃之陰,持論亦不甚一致。有認為無須分立,有主張理論上分開,治療上不必過細分。 筆者認為脾陰與胃陰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治療上,都不應視作渾然一體,二而為一。當然,脾胃同居中焦,互為表里,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氣的輸布,生理功能密切相關,病理變化互相影響。因此,脾陰與胃陰彼此滲透,臨床癥狀常可并見,治療每每有相似之處。
但是,畢竟臟腑屬性不同,二者各有特點:脾藏精氣而不瀉,胃傳化物而不藏;脾陰系水谷所化生,具有灌溉臟腑,營養肌肉,輔助運化等作用的營液,脂膏; 胃陰是由胃腑分泌,用以濡潤食物、腐熟水谷的津液,脾陰主升,胃陰主降;脾陰虛多由內傷氣血所致,胃陰虛多為熱病傷津; 治療上脾陰虛著重養陰和營,胃陰虛則偏于生津清熱??梢姡㈥幣c胃陰概念有別,脾陰虛和胃陰虛并非一體。因此,養脾陰不能完全等同養胃陰,治療胃陰虛也不能代替治療脾陰虛。 治療:
1.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 脾欲甘 ”,說明了補脾以甘味為主。 2. 甘有甘溫,甘涼、寒,甘淡平等區別。李東垣 “ 甘溫以補其中而升其陽 ”(《脾胃論》),是針對脾陽不足、元氣下陷而言。 3. 葉天士 “ 急用甘涼濡潤之品 ”(《溫熱論》),是就滋養胃陰而論。 4. 甘淡之法,則宜于滋養脾陰。以脾陰不足,甘能補之;脾惡濕濁,淡能滲之;甘淡相合,扶正避邪,寓補于瀉,補而不膩。且此類藥物大多性平,既無育陰助濕礙脾之憂,又無溫補助火動津之弊。
資生丸:山藥、茯苓、苡仁、芡實、蓮米、扁豆、石斛、玉竹。
聯系作者,請掃描下方二維碼,留言獲取在線聯系方式。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其中方劑用法、劑量請咨詢專業醫師
END
我們只為傳播中醫,只為中醫復興而努力。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傳承中醫經方真諦。分享知識,分享快樂,邁向健康之路。關注我們,關注中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