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邏輯思維,能讓一個人的說話變得自信。 經(jīng)常有職場的朋友講,說話前,想得好好的,可一說話就全亂了! 什么是想得好好的呢? 人的大腦,對事物的思考有兩種方式:感性和理性。 感性思考:是憑感覺,表象和知覺。 就如周末去山上玩的時候,從遠處的草叢里,看到一條蛇,我們的身體立刻感覺到恐懼,我們從事物的表象或者從過去的經(jīng)驗中,去判斷事物。感性思考,也可以說是直覺思考,遇到事情只是大概的想法,大腦中的想法不確定。就如我們寫文章前感覺內(nèi)容豐富,可寫的時候又不知從何下筆。這就是感性思考給我們的工作或生活帶來的煩惱。 理性思考:是指概念,判斷和推理。 如上例,同樣是在草叢里看到一條蛇。理性思考的人,會先區(qū)分蛇的各類(概括),再進行區(qū)分,如眼鏡蛇有毒,翠青蛇無毒(判斷)。再做出明確的選擇:前面是有毒的蛇,我就換一條路;如果是沒毒的蛇,我就直往前走(推理)。理性思考,也稱為邏輯思維,使我們遇到事情,大腦中的想法是確定的。這樣,我做事或說話都心里有底,很自信。 有人會覺得,邏輯思考會不會速度太慢了?其實,這只是一個思維意識的習慣。例如《亮劍》里的李云龍遇到敵人的時候,能瞬間做出正確的判斷,行動有力。這就是他在打仗中訓練出來的邏輯思維。 當我們習慣于用邏輯思考問題,對事物的思維是確定的,我們的行動或說話就會充滿自信。 學會邏輯思維,需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因為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儒家思想,讓我們形成了一個感性思維的慣性。 例如說,孔子思想提倡的“一以貫之”,也就是說,以“仁”的思想來貫穿整個人生。所以,很多人以“仁”做為自己言行的標準,但很少思考過“仁”的概念到底是什么?這樣使我們說話的時候思維變得混沌。 就如,儒家以家庭的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混為一談。在上下級關系中,誰的年紀大,誰的血緣關系與長輩更近,誰的權力就大。這就造成我們的思維方式只注重直觀感情,而不是邏輯思想。 因此,使我們思考問題,只是憑感覺相信圣人的思想,缺乏批判思維,不以事物的類別或范疇進行區(qū)別進行邏輯思考,所以說話變得很含糊不確定。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導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為了大家更好的學習邏輯思維。以后,我們會經(jīng)常寫一起如何訓練邏輯思維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探討。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三維樹。每天學一個職場溝通的好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