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陽上亢型癥狀: 癥見頭暈,頭痛,心煩易怒,夜睡不寧,頭重肢麻,口苦口干,舌微紅,苔薄白或稍黃,脈弦有力,則為肝陽上亢型,此型多見于高血壓病早期。 治法:平肝潛陽。 方藥:石決牡蠣湯。 組成:石決明(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克,白芍、牛膝、鉤藤各15克,蓮子心6克,蓮須l0克。 方解:此方用介類之石決明、牡蠣以平肝潛陽為君藥,鉤藤、白芍平肝熄風(fēng)為臣藥,蓮子心清心平肝,蓮須益腎固精為佐,牛膝下行為使藥。 加減:如苔黃、脈數(shù)有力加黃芩;若兼陽明實(shí)熱大便干結(jié)者,可加大黃之類瀉其實(shí)熱;苔厚膩去蓮須加茯苓、澤瀉;頭痛甚屬熱者加菊花或龍膽草;頭暈甚者加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棗仁。 二、肝腎陰虛型癥狀: 癥見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膝無力,記憶力減退,盜汗遺精,形瘦口干,舌質(zhì)嫩紅,苔少,脈弦細(xì)或細(xì)數(shù),則為肝腎陰虛型,本型常見于久患高血壓病者。 治法:滋腎養(yǎng)肝。 方藥:蓮椹湯。 組成:蓮須、桑椹、女貞子、旱蓮草各l2克,山藥、牛膝各l5克,龜版(先煎)30克。 方解:此方以蓮須、桑椹、女貞子、旱蓮草滋養(yǎng)肝腎為君藥;山藥、龜版、生牡蠣為臣藥;牛膝為使藥。 加減:氣虛加太子參;舌光無苔加麥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棗仁、柏子仁。 三、氣虛痰濁型癥狀: 癥見頭暈頭重,胸悶,氣短,食少,怠倦乏力,惡心泛吐痰涎,舌胖嫩、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脈弦細(xì)滑或虛大而滑,則為氣虛痰濁型,此型為高血壓病中期多見。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赭決九味湯。組成;黃芪、代赭石(先煎)各30克,黨參~茯苓各l5克,陳皮6克,法半夏12克,草決明24克,白術(shù)9克,甘草2克。 方解:此方重用黃芪合六君子湯補(bǔ)氣以除痰濁,配以代赭石、草決明以降逆平肝。 加減:若兼肝腎陰虛者加首烏、桑椹、女貞子等,若兼腎陽虛者加肉桂、仙茅、淫羊藿等,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參等。 四、陰陽兩虛型癥狀: 癥見頭暈眼花,耳鳴,腰酸腰痛,陽痿遺精,夜尿多,自汗盜汗,形寒肢冷,氣短乏力,舌淡嫩或嫩紅,苔薄白,脈沉細(xì)弱,則為陰陽兩虛型,常見于高血壓病后期。 治法:補(bǔ)肝腎潛陽。 方藥:肝腎雙補(bǔ)湯。 組成:桑寄生、玉米須、磁石(先煎)、生龍骨(先煎)各30克,首烏24克,杜仲、川芎、淫羊藿各9克。 加減:若兼氣虛加黃芪30克;若以腎陽虛為主者,改用附桂十味湯(肉桂3克,制附子、桑椹、茯苓、澤瀉各l0克,蓮須l2克,玉米須30克,牛膝、丹皮各9克,黃精20克);若腎陽虛甚兼浮腫者,用真武湯(制附子、茯苓、白術(shù)、生姜各15克,白芍l0克)加黃芪30克、杜仲12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