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些詞語大家都很熟悉:胡作非為, 胡思亂想, 胡搞瞎弄,胡扯, 胡來,胡搗,胡說,胡里胡涂,胡編亂造 ,信嘴胡說,滿口胡柴,胡說八道,胡攪蠻纏,胡言亂語,花里胡哨,胡拉亂扯,胡鬧 胡吹海侃。 大家有沒有發現:凡是帶胡字的詞語幾乎沒有好詞,全是貶義詞,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華夏文明是屬于禮樂文明的范疇,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規矩的,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個小時候我們都聽父母這樣教導過,做人要行的正 站得直,男子漢存浩然正氣于天地之間,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作《正氣歌》。那禮樂文明的具體出處和釋義是什么呢? 禮樂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書》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候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后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 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這種有差異的秩序叫“禮”,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禮忽視,非禮忽聽,非禮忽言,非禮忽動”。但是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不會和諧。 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又“作樂'.樂講和同,樂當然是指音樂,但已超越了音樂,以音樂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的情緒。禮和樂不可偏廢,“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樂文明是國家和諧的基礎。 其有不灰心喪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無怪乎孔子對禮樂崩潰時,發出如此的感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 這是華夏文明最堅實也是最完美的社會秩序,人人親親而尊尊(親近你該親近的人,尊敬你該尊敬的人)社會能不和諧安定嗎? 但是胡人不接受華夏禮樂文明的教化,而且還試圖破壞這種秩序,這就令我們華夏人異常的反感,管子就說過: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孔子也說過: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唐太宗還說過: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 所以我們華夏人就用上述這些詞語來形容那些不受華夏禮樂文明教化,胡作非為,破壞秩序,殺人放火,不講道理的野蠻人。 所以說中國歷次和韃虜進行的戰爭,不管是韃虜們沖破長城來侵略我們,還是我們越過長城去教化他們。說白了其實就是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野蠻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價值觀的斗爭。 所以我們古人發明了這么多帶胡字的貶義詞,就是警示我們的子孫后代,千萬不能變成胡人那樣,不守信義,自己該擔起的責任,一定要承擔,不可以胡說八道,蠻不講理! 寫作不易 贊賞隨意 |
|
來自: 昵稱48006392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