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秦惠王朱公錫是慶康王朱志邅的嫡長子,在英宗正統十一年的時候被確立為世子,明英宗天順二年被封為秦王,在他被封王的二十八年里,明王朝政治的逐步穩定,百姓們安居樂業,在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病逝后,他便和惠王妃王氏合葬,而這個墓便坐落于長安龐留村的東側。 現在陵墓被一條通往村里的水泥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路北有大小兩座陵墓,較大的陵墓中埋葬的是明秦惠王,小陵墓中埋葬的便是王妃。路南側是神道,有各種護墓石像在此守護,小編今天要講得便是明秦惠王陵守護神像中最獨特的一對“望天吼”。 根據我國古代史書記載“望天吼”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它性兇猛,四肢強壯有力,透露出一種威嚴的霸氣,因此在古代被稱之為“第一大國獸”。于是明秦惠王便下令,將這對望天吼放在墓前兩個3米高的華表上,幫自己避妖邪,擋煞氣。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位于神道最東邊的華表頂上的一只望天吼,竟消失不見了,這驅邪避災之物為何會突然消失,原來竟是被盜墓賊給偷走了。 在秦惠王繼位期間,因為勤政廉潔,為百姓謀福利,所以十分受百姓愛戴,在秦惠王去世后,陵墓建在龐留村,村民們更是對陵墓十分敬畏,每到逢年過節還會過來幫秦惠王打墓。可是當代的盜墓賊利欲熏心,哪里還記得這些,為了錢,他們什么事都干得出來,更別說是將陵墓的守護神獸偷走了。 2015年5月的一天夜里,一件離奇的事情發生了,陵墓周圍老百姓家里的狗竟然相繼離奇的死亡,村民們覺得十分奇怪,趕快跑到陵墓去看一看,令村民震驚的是,西邊華表上的望天吼竟消失不見了,原來這些可惡的盜墓賊,為了防止狗叫引人注意,他們給周圍的狗都喂了有毒的食物,隨后便將望天吼取下,并逃之夭夭。 神道上的華表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底座、柱身和望天吼三部分構成,采用卯摳式連接,這樣盜墓賊不需要弄出很大的噪音,便可輕松的將望天吼取走。 但有一點,望天吼作為鎮墓石獸的老大,是以聲音取勝的,它保護墓主,讓盜墓賊知難而退,盜墓賊竊墓可以,但是沒有哪個盜墓賊去打鎮墓獸的主意。 這在以前,是絕對不可想象的事情。盜明秦惠王陵的盜墓賊膽子太大了,他就不怕將望天吼偷回去,望天吼發威會咬死他嗎? 而村民家包谷地留下的車印,就是盜墓賊留下的痕跡,只可惜當時這些痕跡根本無法保存,一場大雨驟然而至,就將這些證據沖刷的無影無蹤,到今天,這個案子一直也未被偵破。 從望天吼被盜來看,一方面是地下的文物都被挖得差不多,盜墓者就開始盯著地表上的文物,這些石刻距今已經有七百多年歷史,因為缺乏必要的保護才會讓盜墓者有機可乘,因此加強石刻類文物的保護,我們應該負起責任,讓屬于這一代的歷史文物,也能給我們的子子孫孫永遠地留傳下去。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歷史解密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