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原創文字,請抄襲者自重?。?/p>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皮膚病學》、《實用中醫外科學》、《中醫方劑通釋》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列位看官,今天給您說上一病,這就是困擾不少人的脂溢性脫發。 此病,為禍甚廣。連日來,不少看官給本訂閱號留言,希望能夠得到一些相關的調治之道。所以,我們今日特別撰文,與您詳說。 其實,脂溢性脫發,是現代人的普遍叫法。這個病也被叫做男性型脫發、雄激素源性脫發。祖國傳統醫學有一個名字稱呼它,十分形象,叫做“發蛀脫發”,或者“蛀發癬”。這個病,和斑禿很不一樣。斑禿是什么?咱們以前也介紹過,它是患者頭皮某一區域忽然出現脫發,區域邊界非常明顯。但是脂溢性脫發不一樣。脂溢性脫發是從兩側額角、前額開始,頭發開始變得細弱、稀疏,然后逐漸向頭頂部延伸,發際線后退。還有的是從頭頂部開始脫發,然后逐漸向周圍延伸。這里面,有相當一部分人頭發潮濕,仿佛浸油一般,還有的粘連在一起,鱗屑油膩。給人的感覺總是臟兮兮,油膩膩的。我們平時所說的“頭油多,頭發少”,很可能指的就是這種狀況。 這類人的你去看看他舌頭,往往是舌質紅,苔黃膩。你去看他的工作性質,往往是腦力勞動者。 這樣的一番光景,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句話:脾胃不干凈。 我們知道,頭發的正常生長,需要氣血的濡養。任何一種可以影響氣血濡養發根的問題,都會影響到頭發的狀態。其中有一種根源,是我們要說的,這就是脾胃濕熱。這類人往往嗜好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飲食,疏于運動,日久脾虛生濕,濕濁日久化熱,濕熱之邪困脾,加重了體內濕濁之邪的出現。濕熱上泛到頭皮,壅滯經絡脈道,使得氣血不能濡養頭皮,這才出現脂溢性脫發。頭油增多,就是體內濕濁之邪上溢的表現。這類人除了頭發出問題外,還可能有其他并發的現象,比如大便臭穢、小便發黃,常常感覺口苦口干、四肢乏力不愛動等。就體態來說,患者往往肥胖或超重。 看官,這么一說,你是否明白了呢? 當然,這里面,還可能夾雜其他的病因病機,比如血熱風燥、肝腎不足等等。但是對于頭油多、頭發油膩而纖細的人來說,脾胃濕熱算是頭等大事了。 面對這樣的光景,我們有該如何調治呢? 今天在這里,咱們給看官說兩個辦法。一個,是中醫外科學里面常用到的方案,這就是萆薢滲濕湯加減。一個,就是利用單味中藥荷葉。 先說說第一個。 萆薢滲濕湯,出自《瘍科心得集》。它的主要組成是萆薢15克,薏苡仁15克,黃柏6克,赤茯苓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滑石10克,通草10克。水煎,每日一劑,分2次服用。此方最初是沒有用量標注的。這樣的用量,我們參考擇選自《中醫方劑通釋》。這里面,萆薢、滑石、澤瀉和通草,都可以利小便而通利濕熱。薏苡仁、赤茯苓則健脾利濕,專門給我們“洗脾胃”。還有黃柏,可以清熱燥濕,丹皮則能涼血。這樣的配伍,如果加上熟地黃、何首烏等滋補肝腎之品,對脂溢性脫發的調治,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有一點,這是方劑。中醫的方劑,就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進行應用。普通人自我調養,不妨用第二個辦法,這就是利用荷葉——準備荷葉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日久見效。 這味荷葉,性味苦,平,歸肝、脾、胃經。《本草綱目》說,它可以“升發元氣,裨助脾胃”。一方面,它入脾,苦而燥濕。一方面,升清陽之氣,使之濡養頭面發根。發根得清陽之氣的濡養,自然是極好的事情,這對脫發和頭油多,有治療意義。所以你看在很多用于治療脫發的方劑里面,荷葉是很容易出現的。我們把它單獨拿出來應用,雖然見效緩慢,但是對于改善身體內環境、遏制病情發展是有好處的。 好了。文說到這里,即將告一段落。您有何高見?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