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而發熱特點卻因疾病、疾病發展的時期或個體差異而各不相同。病因和診斷明確是控制發熱和改善疾病整體預后的必要條件,然實際臨床中存在大量查因不明的“發熱待查”病例,給診斷與治療帶來困難。中醫認為小兒體屬純陽,熱病最多。如何采取更多樣有效的干預措施治療熱性疾病,是臨床醫師面臨的關鍵問題。《傷寒論》繼承并發展了《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中的醫學基礎理論,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理論的啟發下,首次全面論述外感熱病及其診治規律,創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錯綜復雜的證候,及其演變的規律加以總結,形成較為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高度概括了外感熱病紛繁復雜的臨床病證,長期以來有效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 1 《傷寒論》六經及六經辨證體系 六經理論淵源于《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將外感熱病臨床癥狀的部位分布同六經循行路線聯系起來,提出了外感熱病發病后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順序依次相傳的規律。而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范疇則是在借鑒了其六經相傳的思路基礎上發展而來,包含了六經所屬經絡及其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雙重內涵。發熱作為外感熱病的主要癥狀,在《傷寒論》的六經疾病過程中因病位、病時之不同而各有特點。《傷寒論》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實踐,詳盡的癥狀描述對比,精準的臨床辨證施治,被后人廣泛用于外感熱病的診治中。 2 發熱的六經辨證 2.1 太陽經發熱 太陽者,巨陽,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為人體之藩籬,外邪侵犯,太陽首當其沖。太陽病均自外感,發熱為表熱,多兼表癥。《傷寒論》太陽病提綱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雖未提及發熱,應為省文法。第2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前者為太陽中風證,后者為太陽傷寒證。中風者,營陰內弱,腠理舒張,發熱汗出,伴見惡風或惡寒,宜桂枝湯。傷寒者,腠理致密,營衛氣足,風寒之邪襲表,衛陽被遏,不得伸展,則惡寒,正邪交爭,所以必見發熱;而發熱或未發熱,必有惡寒,治宜麻黃湯。太陽經兩大證型的發熱特點為與惡寒并見,前人言:“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治以解表。而23條、25條太陽病發熱惡寒如瘧狀,為太陽病表邪未解,邪郁肌表之癥,治療仍需發汗,選方桂枝二麻黃一湯,用藥仍不出桂枝麻黃之外。太陽經發熱臨床最為多見,結合其它外感癥狀不難鑒別。 2.2 陽明經發熱 陽明者,胃與大腸也,其病多由它經傳入和陽明自病。182條“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可見發熱為陽明經病的常癥、主癥,性質為里實熱證。總病機為“胃家實”。陽明初病,充盛之氣血運行受阻,憤而發熱,病在氣分,治宜清解;氣機受阻日久影響推陳出新,飲食糟粕停滯,發為積熱,治宜通腑。前者多稱經證,后者多言腑證,腑證多由經證發展而來。 2.2.1 陽明經證 185條“發熱無汗,嘔不能食,反汗出濈濈然”,188條“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陽明發熱,微汗連綿不絕。其發熱汗出為熾盛之邪實內郁,破鬼竅而出,是邪氣自尋出路,機體自我調節的正常反應。治宜清解里熱兼以益氣生津。然汗出連綿不絕,攜熱外出,可致熱勢不高;汗出久則傷陽損陰,而見口渴,惡寒等癥。如168條“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169條“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類似太陽經證,需注意與太陽表癥相鑒別。太陽病必見表證,發熱汗出而愈,陽明病則不見表證,且汗出連綿不止。 2.2.2 陽明腑證 248條“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味承氣湯主之”,213條“其人多汗……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215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腸腑實熱燥結的程度由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到大承氣湯依次增重。蒸蒸發熱指熱從內達外,熱出急迫,較之陽明氣分發熱明顯加重。小承氣湯發熱似潮汐,按時而致,雖未提及熱的程度,但有多汗,大便必硬,譫語,可見傷津更重,腸腑實結已成,甚或熱濁上攻,擾動心神。大承氣湯直言七八日不大便,腹滿痛,必有燥屎五六枚。而調胃承氣湯雖蒸蒸發熱,但并未明確提及便干,便秘,便難等,只言“腹滿而喘……身重。”劉渡舟在《傷寒論全解·陽明篇》中說:“調胃承氣湯治燥熱在胃”可見腸腑之實結尚未形成,只是胃腸積熱,氣機不暢。 陽明經熱乃大熱,實熱,伴自汗出,邪熱由輕到重,由經到腑,并一步步形成燥屎內結,腹痛,譫語,不能食等。208條“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明言陽明腑證的熱型必是潮熱。病初發熱與太陽病可借汗出不解而甄別。 2.3 少陽病發熱 少陽者,一陽也,居于陰陽表里之間,轉樞內外。少陽為病或自經受邪,或太陽傳入,或為三陰病轉出。少陽病提綱:“口苦,咽干,目眩也。”雖歷來惹人爭議,但亦可對少陽病癥狀特點窺見一斑。口苦為少陽膽腑郁熱上蒸,而眼目則為少陽經脈起始之處,說明少陽病的臨床癥狀經、腑證均為常見。少陽治療最易和法,代表方劑為小柴胡湯。96條“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小柴胡湯主之。”101條“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266條“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往來寒熱……。”少陽發熱的特點為往來寒熱,且伴見癥狀多樣,無一定之規,這與少陽經本身的生理特點有關。人體六經以陰陽相分,由陽到陰,少陽經陽氣最弱,處于陰陽過渡階段,成為由陽入陰,由陰出陽的必經之路。少陽受邪,其正氣與邪相爭,時正氣強而出于陽,正盛則發熱;時正氣弱而入于陰,邪盛則惡寒;邪正相爭,互有勝負,寒熱交替,休作有時。其伴隨癥狀或為少陽氣盛,膽熱舒張之胸脅苦滿、心煩喜嘔等。除此尚有264條“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265條“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三陽經均有頭痛發熱,頭痛連項背,發熱惡寒,脈浮,則在太陽之表,汗解;頭痛前額,發熱脈大,陽明,清下;頭痛居兩側,發熱而脈弦病在少陽,和解。少陽發熱的特點為寒熱往來,多伴見少陽經腑證候。 2.4 三陰經發熱 外邪侵襲人體,病性會因體質不同而轉化,六經病亦如此。邪入于陽,合陽經多氣多血的特性,多從熱化;邪入于陰,合陰經特性多從寒化。因此三陽經多見熱病,而三陰經多見寒病。269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可見陰經即使有熱也熱勢不高。 2.4.1 太陰經 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屬濕土,多為寒濕之證,但寒無熱;倘若太陰有溫熱之象則為疾病向愈的表現,如187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此為太陰陽氣來復,脾主四肢,散布陽氣于四末。 2.4.2 少陰經 少陰病提綱證:“脈微細,但欲寐也。”一派內斂之象。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說明少陰病正常無發熱現象,發熱則無外3種情況:(1)陰寒極盛,虛陽外越:如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通脈四逆湯主之。”(2)臟病轉腑:如293條“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3)陽氣來復,陰寒漸退,疾病向愈:如287條“少陰病,……手足反溫,……必自愈。”288條“少陰病,……手足溫者,可治。”292條“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以上3條和317條可鑒別少陰發熱的真寒假熱及疾病向愈證,前者手足逆冷,后者手足溫。無論少陰病其它癥狀如何,但手足溫,便可救。少陰病熱證為陰虛內熱,無條文記載,可兼見發熱癥狀。 2.4.3 厥陰經 厥陰為六經中最后一經,同少陽類似,具有陰盡陽生,極而復返的特性。故臨床發病多易寒易熱,然無論其寒證熱證均無發熱,只有當正邪較量,疾病欲有轉歸之時方見。335條“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331條“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336條“厥五日,熱亦五日,……不厥者自愈。”341條“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342條“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可見發熱和寒厥相繼出現為其特點,熱、厥相當或熱多厥少疾病向愈;熱少厥多,則病進。 3 討論 發熱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證候表現之一。中醫認為發熱是正邪交爭的結果,現代醫學認為一定程度的發熱可以調動機體免疫系統,增強體質,清除病原體,促進疾病的痊愈。但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具有“肺脾腎常不足,心肝常有余”“易寒易熱”的生理病理特點,外邪侵襲或內傷雜病都可表現為發熱,且易出現高熱驚厥、抽搐等心驚和肝風病癥;更因正不勝邪或大熱后耗傷氣陰、陰陽雙損,形成虛證,重證,甚至危及生命。對于小兒發熱,可根據外感六淫、內傷不同病因進行辨證治療。 太陽經發熱多在疾病初期,與惡寒并見,熱勢高低不定,伴見鼻塞、流涕、頭痛等外感癥狀,治宜解表,兒科常見病初期大多可依此辨證。陽明經發熱多在病程的中后期,潮熱汗出,傷津則煩熱,口渴;熱勢汗出不解,發展為陽明腑實內結,腹滿,腹痛,屎硬,腸腑不通,肺氣肅降失常而致咳喘等,治宜清解氣分實熱或通腑瀉熱。少陽為陰陽轉樞之經,病于半表半里之位,多處于病程中期,往來寒熱為其特點,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可伴見口苦、咽干、目眩等膽經和膽腑證候。少陽病多兼夾太陽表證和(或)陽明腑實,稱“三陽合病”“太陽陽明合病”“少陽陽明合病”,治療上應注意解表、和中和瀉下的先后次序與側重點。太陰陰中之至陰,純寒無熱;少陰為陰陽水火之臟,病可從熱化,為陰虛內熱之證。《傷寒論》雖未提及此二經發熱,但結合臨床實際,太陰可有氣虛發熱證,其熱不甚,時發時止,手心熱于手背等;少陰可有五心煩熱,口渴喜冷飲、脈細數等陰虛內熱;多見于內傷或外感熱病后期。厥陰病為六經病的最后階段,熱厥和寒厥相繼出現,互相轉變。有人認為“厥”實際上是現代醫學多種感染性疾病的急性發熱發展至最后階段,出現感染性休克而致微循環障礙的一種表現[4]。高排低阻型休克即曖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即冷休克,與厥陰病的熱厥和寒厥極為類似[5]。熱厥向寒厥轉化過程中往往出現寒熱錯雜的復雜情況,辨證要慎重,治療當遵循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 《傷寒論》的某些發熱描述,與現代醫學的熱型有相似之處,如:不規則熱與太陽病發熱,間歇熱與往來寒熱,雙峰熱與熱多寒少、日再發,弛張熱與潮熱,稽留熱與蒸蒸發熱等[6]。現代醫學的不同熱型多有溫度限制,但《傷寒論》的發熱并無量化描述,而以個體主觀感覺為基礎,更多的是對疾病整體情況的評估。運用中醫辨證思維診斷病證,應準確認識六經病的各自發熱特點,伴見癥狀,整體思考,而不能簡單套用現代醫學的某些檢查或測量結果。清朝傷寒名家何秀山曾言:“病變無常,無出六經之外,《傷寒論》之六經,乃百病之六經,非傷寒所獨也。”深入認識《傷寒論》的六經辨證體系,不僅可以指導發熱的診治,同時對臨床各科疾病亦有裨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