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仲景的時代,《傷寒論》橫空出世,兩千年來影響中國的醫學發展方向。 《傷寒論》包含:理,法,方,藥,非常系統的醫書。 其中六經分病和條辯體系,讓人條理性非常清晰,一環扣一環。 歷史上有一個很大的疑案,因為自從張仲景之后,再也沒有類似《傷寒論》的醫學著作出現。 那么,我們不妨追溯到張仲景之前的時間段,中醫著作的結構體系,他們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結合出土的扁鵲學派醫書,和《黃帝內經》兩部這些經典書籍。 我們可以發現到中醫理論體系的整體觀,系統觀;說起這個,就要和易經體系產生聯系了。 我們現在的思維是從下自上的,而伏羲造八卦的思維,是把天地人事物的道理參悟透徹,從宏觀到微觀是融通的。 如果,易經八卦和《傷寒論》的六經理論,有關聯,他們的具體聯系是怎么樣的呢? 在傷寒論中,只論六經,不論臟腑。 六經病分別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厥陰病,少陰病。 按照《黃帝內經.靈樞》中說道:“少陽屬于腎,腎上連著肺,故將兩臟?!?/p> 可以推算出來這里的六經體系是這樣的。 太陽?。喊螂?、肺、脾; 陽明病:胃、心包、心; 少陽病:膽、心、肝; 太陰病:脾、小腸、心; 厥陰病:肝、大腸、腎; 少陰病:腎、三焦、肺; 關于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還可以分手足六經,進而分十二經配合五臟六腑,具體對應如下: 足少陽配子時膽經; 足厥陰配丑時肝經; 手太陰配寅時肺經; 手陽明配卯時大腸經; 足陽明配辰時胃經; 足太陰配巳時脾經; 手少陰配午時心經; 手太陽配未時小腸經; 足太陽配申時膀胱經; 足少陰配酉時腎經; 手厥陰配戌時心包經; 手少陽配亥時三焦經; 這種六經對應五臟六腑的配對方法,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我們回歸到六經本身,和八卦的可能對應關系,應該是有以下的對應方式。 在不考慮六經病和五臟六腑的具體配對問題,我們把先天八卦和六經進行對應。 于是我們可以進一步畫一個更加嚴格細致的對應圖,如下: 如果能夠把六經和八卦嚴密的對應起來,那么《傷寒論》中的系統化問題,我們可以從易經找到源頭,很多整體理論解析,就不言而喻了。 關注 傳統中醫學,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