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IMO /廣州打撈提供
一名中國潛水員將獲得2018年IMO海上特別勇敢獎。
![]() 這名中國潛水員就是來自廣州打撈局救撈工程船隊的高級潛水員鐘海鋒!
IMO“海上特別勇敢獎”是一個年度獎項,由IMO評選和頒發。它是對于那些自身面臨生命危險,表現出超常的勇敢,在救助海上人命、防止或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損害方面做出卓越努力的人員的國際性認可。
事件回顧:
2017年11月27日,在珠江口伶仃航道海域,“順錦隆”輪與“錦澤”輪發生碰撞,導致“錦澤”輪沉沒,“錦澤”輪上14名船員除2名船員獲救外,剩余12名船員下落不明。
時間就是希望。接到任務后,鐘海鋒沒有片刻遲疑,當即組織應急潛水隊前往救援現場。可是,救援工作的進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潛水隊員們經過30多個小時的緊張搜尋仍未發現任何生命跡象,但他們并不放棄。終于,28日13時30分,隊友李海巨發現水下左傾90度的貨艙里有7名生還者,便立即將其中一名帶出水面。隨后,鐘海鋒果斷啟動水下人員救援方案,通知隊友打開旁通閥向密閉艙室補充氧氣,并堅持給6名被困的遇險人員作心理輔導,自己迅速穿好潛水服,準備下水施救。
水下一片漆黑,他與隊友相互配合,以最快的速度抵達被困人員所在的艙室,幫助被困人員戴好呼吸設備,14時20分,鐘海鋒將第二名幸存者帶出水面。多次反復的下潛、起浮,鐘海鋒逐漸感到體力有些不支,“身體上的疲勞隱約能感覺到,但我知道還有5名人員被困水中,所以就顧不上太多,眼下第一要務就是必須爭分奪秒地把他們全部救出!”緊接著,他繼續潛水援救第三名、第四名幸存者。在16米水深下,他用30分鐘的時間,游了6個來回,接連救出3名被困人員。
上水后,他精疲力盡,斜靠在一旁休息時才感覺到腰部巨痛,原來腰傷又復發了。這次打撈,救援隊成功救出7名生還者,創造了翻扣船水下救援的奇跡,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
在“錦澤”輪的打撈工程中,鐘海鋒在打撈速度方面亦能做到快人一步。由于“錦澤”輪沉沒在廣州港主航道,使得珠江口主航道被迫暫時關閉,廣州港內滯留船舶多達200多艘,港口外多艘十萬噸級電廠運煤船、工業化工船及物流運輸船等急迫等待進港,嚴重影響整個華南片區民生物資供應補給和交通物流運輸平衡。“錦澤”輪能否快速打撈的關鍵在于能否快速穿引沉船底下12條吊絡,若按照傳統的人工水下穿引技術,僅穿引吊絡環節至少要用15個工作日。
為了快速打撈沉船,疏通航道,鐘海鋒率先提出采用水下導向攻泥裝備,該裝備主要用于海上沉船、沉物的打撈,通過水下鉆孔裝置的遙控定向孔,穿越沉船、沉物下的泥底,再將牽引鋼纜回拖至開孔起始處,以達到穿引打撈鋼纜的目的。他帶領團體通宵鉆研水下導向攻泥技術,熟悉水下導向攻泥器岸上操作技術,并率先下水摸索、調試、測算,制定潛水員水下定位指揮方案。在鐘海鋒團隊的艱辛努力下,僅用5天時間,順利將12條吊絡穿引完畢,比傳統人工水下穿引快3倍,實現了沉船水下快速打撈技術的新突破。2017年12月12日上午6時50分,經過15天奮戰,珠江口被撞貨船“錦澤”輪被移出珠江口伶仃水道,封航長達15天的廣州港恢復通航。(內容來自中國交通新聞網)
國際海事組織的評審小組一致認為,通過在危險情況下不懈努力,鐘海鋒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敢和決心。
![]() 圖片來自于中國交通新聞網
鐘海鋒之前所獲榮譽: 2017年 獲救撈系統“救撈功臣”榮譽稱號。 2015年 獲廣州打撈局“先進生產(工作)者” 榮譽稱號。 2014年 獲廣州打撈局“夏長”輪重大打撈工程“優秀個人”榮譽稱號。 2013年 獲救撈系統“救撈勇士”榮譽稱號。 2012年 獲全國交通建設系統“全國交通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2010年 獲廣州打撈局“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7年 獲廣州打撈局“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