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讀這部書稿時,我會兩次熱淚盈眶。 一次是讀到三歲的威爾在小朋友凱西搬走后的一個月收到凱西的來信,當媽媽給他讀信時,小小的他無聲地聽著,淚流滿面。 孩子的心是多么溫柔細膩啊!威爾的眼淚讓我也瞬間眼眶濕熱,并勾起我的回憶。 我女兒圓圓小時候有一個特別要好的朋友叫小哲,她們年齡相仿,從出生后就幾乎天天在一起玩,五歲時我們兩家各自遷居到不同的城市,相距4小時車程,圓圓和小哲每隔三四個月見一次面。 她們平日的那種互相惦記,見面時激浪滔天的歡樂和每次分別時的依依不舍,現在想來仍讓人心生感動。 友誼的花蕾萌發在春天細嫩的枝條上,美好得動人心魄,它里面包含著香甜,包含著果實,包含著四季,包含著童年情緒的跌宕婉轉,時光流轉,記憶的湖面在很多年后仍然漣漪起伏。 第二次是讀到早期親密友誼對一個人的心靈撫慰功能。 讀這部分內容時,我突然回到初中階段,回到十三、四歲。 當時的我因為轉學、老師的歧視、父母無意的傷害等原因,歷經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自卑、孤獨、成績差、絕望……那也是我一生中最蒼老的時期,以后再老也老不過那三年。 能走出那三年的困境,我一直歸因為自己豐富的閱讀、中考的優異成績、父母無意中給予的寬容等,這么多年從未意識到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友誼。 初中三年,我在學校里唯一的交流對象是一位姓梁的同班同學。她成績差、自卑、吝嗇,卻是透過石縫照進我生活中的一點陽光,我對她有近乎戀人般的依賴。 后來,因為高中不在一個班,再后來我考上了大學,她沒考上,我們越來越無話可說,交往就基本上斷了,直至今天再沒聯系過。 這些年我很少再想到這位同學,更不在乎這段友誼,覺得它早已死去,于我已毫無價值。 在讀書稿時,我在某個瞬間突然被點醒,那段友誼和今天的我表面看早已沒有半毛錢關系,就像幼時曾玩過的一個布娃娃、少年時穿過的一件衣服,甚至某年吃過的飯菜,都已消失無蹤,但在當時卻是不可或缺,若不借由它們的幫助,我的身體或心靈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 原來,被我棄之如敝履的那份友誼是埋藏在我體內的珍寶,一直縈繞在我的生命中,一直滋養著我。這一發現,讓我顫栗,潮水般的感恩之情自遙遠的地方浩蕩而來,頓時百感交集。 我還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小學時的一個同學,他無論是相貌還是能力都十分出色,是明星式的學生,是所有同學仰慕的對象。就他當時表現出的綜合素質,將來一定不得了。 但不幸的是他五年級時因為搬家而轉學,可能是因為他太出色了,引起那所學校的一些學生頭目的嫉妒,或是其它原因,在那所學校遭遇了霸凌,而當時的老師、家長或者是不在意,或者是處理不當,總之都沒能有效幫助他,導致他的心理徹底被打垮,狀態萎靡,直至今天,平庸已成定局。 無須永恒于一個人,但要恒定于一個事:友誼。因為“友誼能夠彌補孩子生命中的不足。” 這恰如同愛情,是一個生命能夠健康美麗的營養劑。它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 我在自己翻譯的《小王子》序言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刻的痛苦——都來源于‘關系’。 所以,生命的本質就是在關系中尋找自己,并成為真正的自己;在關系中尋找愛,并成為愛,這是生命最高的目標,也是最大的收獲。” 關系像空氣一樣無形,卻無處不在,因此深入探討兒童的關系問題就顯得異常重要。 本書就是一本以探索兒童關系為主的書。雖然作者是美國人,書中展現的案例也是以美國兒童生活為主,但其對兒童關系的探索卻具有普遍意義——因為人性是相通的。 本書涉及的兒童關系大致是兩個部分:學齡前的家庭關系,入學后的友誼關系。 前一種關系的探討雖然落墨不多,但對它的重要性卻有高文典冊般的陳述—— 母親與嬰兒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 母親是嬰兒的第一個朋友。 與父母的第一份友誼將成為未來人際關系的模板。 …… 這些都是非常深刻的洞見,也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如果孩子在家庭關系中沒有得到充分的滋養,與其他兒童的友誼可以“彌補未曾得到滿足的情感需求”,并且“友誼能夠滋養孩子的靈魂”。 但如何讓孩子在學校獲得朋友,家長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孩子在學校到底經歷了些什么,卻不是每個家長能了解到的。 本書用大量的實例詳細展現了兒童關系的各種細節,尤其是校園“小群體”,這有助于家長理解孩子某些不可思議的行為方式,讓家長了解某些兒童社會的“隱秘地帶”,知道在學校這個看似祥和美好、風平浪靜的地方,經常暗流洶涌、充滿危險。 家長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幫助孩子。 當孩子在同伴關系中遇到問題時,很多家長會顯得異常焦慮;同時,對于社交本身,家長和孩子在認識上也經常會有分歧。 作者一方面強調要關注孩子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提醒這些家長,問題的根源可能是自己的童年曾遭遇了類似的創傷。所以要放下對孩子的過度擔心,相信孩子能應付絕大部分的問題,并且天生擁有像傷口自愈那樣的自我修復的力量。 比如: 一個孩子應該有多少個朋友,這并沒有所謂的魔法數字,所以只要孩子沒有表現出郁郁寡歡或被孤立,家長就無須擔心 。 …… 在這本書中,既有高度又開闊的觀點隨處可見。所以這本書不但對發展兒童社交能力有益,也在精神上給家長以支持,更有利于家長的自我療愈和自我完善。 本書的主要讀者可能是家長,對學校管理者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特別是本書較深入地探討了校園欺凌現象,并給出了家長和學校應該如何應對的相關建議。 由于它是以美國的學生和學校為案例,這對于那些打算將孩子送到美國去讀書的家長尤其具有非常好的參考作用。 希望這本書為兒童帶來更多人際關系上的福祉。 ??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合輯包含: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 ●《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孩子解決社交難題》 作者團隊: ● 邁克爾·湯普森博士: 心理學家,咨詢師,專長為兒童和家庭問題。在美國各地超過700所學校承擔過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師的工作,有與兒童和青少年溝通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豐富經驗。陸續出版過多本關于男孩養育、兒童社交和情緒問題的專著。 ● 勞倫斯·科恩博士: 心理學家,專長為兒童游戲、游戲治療和親子關系。著有廣受歡迎的家庭教育書籍《游戲力》、《游戲力2》及《親子打鬧游戲的藝術》。 ● 凱瑟琳·奧尼爾·格雷斯: 《獨立學校》雜志前編輯,出版過多本非虛構類童書,在《華盛頓郵報》開設專欄,為年輕讀者撰寫健康及心理類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