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2018年7月23日 農歷六月十一 星期一 此時太陽位于黃經120°,正值三伏之“中伏”前后,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 一般地,農歷6月初,小暑先一步到來,大暑緊隨其后,之后天氣便達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而且此時濕氣也是一年中最重的時節。 一候腐草為螢; 二候土潤溽暑; 三候大雨時行。 苦夏時節,三伏天里,高溫多雨,暑熱與濕氣交加,難免使人心浮氣躁。因此,大暑節氣養生應注重防暑祛濕,調養心神。 防暑是大暑節氣中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面。 大暑節氣天氣炎熱,暑氣逼人,心氣易于虧耗,是中暑的高危期。此時尤其要注意防暑,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 如果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時,多為中暑先兆。 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患者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老人及體質虛弱者,應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門,出汗后及時更換衣物,避免受涼感冒。 同時,室內要注意通風,空調房內與室外溫差不要超過10℃,避免出汗后直對風扇或空調吹風,以免感冒。 此外,天氣炎熱,人也比較容易疲倦,所以,這時候要注意睡好午覺,適當的睡午覺可以保持精力充沛。 古人云:暑不離濕。大暑時節,往往雨水也多,濕和熱夾雜一起,使人感覺特別的悶熱,這時身體也很容易積累大量的濕氣,所以,大暑時節重在祛濕! 中醫講,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也就是說,只要和濕氣有關的問題,都和脾臟相關。 因為脾臟是運化水液的,而濕是水液凝聚而成的。也就是說,本來是有用的東西,但是脾沒有把它運送到需要的地方,最后變成了致病因素——濕氣。 人體內濕氣重,在上則頭重如裹;在中則胸脘脹滿、胃納不香;在經絡則周身困重,四肢、關節酸痛沉重。而脾的特性之一就是喜燥惡濕,故濕邪易傷脾胃。 因此,大暑祛濕,當先健脾以袪濕,可選擇艾灸脾俞穴。 脾有運化水谷的功能,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刺激脾俞穴,能起到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進而治療脾失健運、胃氣失和所致的腹脹、納呆、嘔吐、泄瀉、黃疸等病癥。 刺激脾俞穴,還可以提升脾臟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使脾運化水濕功能歸于正常,將身體內多余的水分轉輸到肺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令濕濁消散,諸癥解除。 此外,中醫認為,脾有統血的作用,刺激脾俞穴,能起到“裹血,溫五臟”的作用,治療脾氣虛弱,統攝失常所致的出血癥,如尿血、崩漏、紫癜等。 現代臨床研究表明,脾俞穴是治療消化系統和血液疾病的重要穴位,有助于治療胃潰瘍、胃炎、胃痙攣、神經性嘔吐、腸炎、貧血等癥。 另外,也可艾灸或點揉:承山穴、三陰交、陰陵泉和足三里,健脾胃,助運化;內濕過重的人,還可以用艾條灸肚臍處的神闕穴。 溫馨提示:節氣當天以及前后三天,適宜做大暑節氣灸。 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所以“養心”也是大暑養生的關鍵點。 暑天養心,首先要做到讓心靜下來,比如,聽聽悠揚的音樂,看看優美的圖畫,或者練練瑜伽、打打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艾灸心俞、神門、內關等穴位,有利于降心火,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大暑養生宜忌 ?宜:清熱補氣,冬病夏治。 大暑厭食,多為脾胃寒涼。俗話說“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災殃”。此時可吃些生姜,暖胃。推薦:生姜紅棗粥。
?忌:食欲不振,嚴防暑濕。 若因天熱而喝冷飲,雖能解一時之熱,但寒涼入體,卻要消耗大量陽氣去化這團寒濕邪氣。 若反復消耗陽氣,則機體漸趨陽虛,進而陰濁凝滯,百病叢生。大暑節氣,天地之間炎熱之極。陽氣外散,內陽反而不足,因此千萬不要因熱而貪涼飲冷。 近期熱門文章 排病邪,調陰陽,療傷痛 科學養生,長壽康寧 保健養生號中的一股清流 ⊙注:本公眾號為中醫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臺。文章僅供學習參考,如涉及用藥療方,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