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心臟的重要部位正在被細菌一點一點的吃掉,而導致心臟被吃掉的原因盡然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生活習慣,到底是什么習慣呢? 病例1: 男性患者,48歲,反復高燒,出現腦梗塞、脾臟梗塞、腹痛、心衰,面臨巨大的生命危險。心臟的二尖瓣和主動脈瓣都有被細菌蠶食。這位患者之前做了痔瘡手術,由于這個痔瘡手術導致了感染性的心內膜炎,通過二尖瓣的置換和主動脈瓣菌團的清除手術,已經治愈。 專家告訴我們,這種心臟被細菌吃掉的疾病并不少見,而一旦感染上,致死率高達16%-25%,最關鍵的是,一旦細菌開始吃心臟的這個重要部位,我們的血液就會出現逆流的情況,到底血液逆流是什么情形?又有什么感受呢?現場我們請到了一位血液曾經逆流的患者徐叔叔。 病例2: 徐叔叔在去年11月份初出現感冒發燒,一周一次高燒,斷斷續續吃了近兩個月的藥,體重忽然下降,除了C反應蛋白高,有細菌卻找不到在哪里,其他指標都正常,人特別乏力,后來醫生給徐叔叔找到了病因,經過治療以后恢復了健康。 心臟有四組瓣膜,細菌吃掉的就是心臟瓣膜,心臟血流是一個方向流動的,當心臟瓣膜出現問題又有可能出現血流逆流。這種疾病在臨床上稱為感染性的心內膜炎。瓣膜的位置褶皺多,細菌更容易停留。 心臟血液逆流癥狀 細菌侵蝕心臟,血流反流引起的癥狀是一個綜合癥候群,反復發燒,高燒低燒交替,遷延不愈,有乏力、心慌氣短、體重消瘦等癥狀,引發心衰。菌群結構松散,極易脫落,會引發栓塞、猝死。 心臟瓣膜被細菌蠶食之后需要做手術治療,先把瓣膜上的細菌團全部清除,再切除瓣膜,之后給患者置換一個瓣膜。瓣膜被損壞,如果能修補最好,修補不了的話就需要置換一個。 生活在有細菌的環境,人體的每個部位都有條件致病菌存在,細菌通過某個途徑進入血液,再進入心臟。 徐叔叔幾乎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但是會在每次飯后都剔牙,專家告訴我們,剔牙或者牙科的一個小手術,是很容易導致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生。剔牙是牙科保健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抵抗力低下期、疲勞期等剔牙可能就出現了感染性心內膜炎,正常情況下的正常牙齒保健是不會出現細菌感染的。 【專家建議】抵抗力低下的時候不拔牙,夏天注意飲食,警惕細菌感染腸道。 打針分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肌肉注射的時候風險相對小一點,靜脈注射有留滯針的時候感染風險會比較大。相對來說,吃了不干凈的東西和掏耳朵基本不會引發和心臟相關的細菌感染。 開場患者就因為痔瘡導致了感染性心內膜炎,痔瘡的位置比較敏感,細菌比較多,抵抗力低下的時候,細菌就會通過傷口進入血液里,順著血流流到心臟,引起致命的疾病。 細菌入侵到發作的時間根據不同的人快慢不一樣,病情遷延3個月時間的算是慢的,速度的快慢和細菌的惡性程度、人體的免疫能力、抗生素治療以及最終確診時間有關。 一個寒顫或是低燒,都是細菌進入血液的預警。 感冒的時候再做劇烈的運動是不對的,抵抗力低的時候,細菌感染發生概率高。 如果得了感染性心內膜炎,感冒和寒顫是最早時候的表現,但是有這些表現不一定是感染性心內膜炎。早發現早治療就有可能通過抗生素的應用把細菌殺死在萌芽中,大部分的病人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治愈。 專家出診信息 蘇丕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外科 周四下午特需門診 備注:因不可抗力造成門診時間,地點,費用、出診類型的改變,以醫院當日公布信息為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