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洛陽,和歷史上的地位,已經不可能同日而語。 歷史上,洛陽曾一度是中原王朝的都城,在東周、東漢以及曹魏西晉,洛陽是帝國最顯赫的城市,創造了不遜于長安的奇跡。 在隋唐時期,洛陽一度和長城作為中華帝國的東西兩都。武則天的武周時代,更是將洛陽作為神都。 然而,這一切在北宋之后一去不復返了,洛陽也徹底掉出了一線城市的序列,直到今天也只是一個三線城市。 那么,為什么洛陽會沒落?從一線到三線!曾經輝煌的神都洛陽到底經歷了什么? 1、重心東移,優勢不再 洛陽的興起,和關中的興起密不可分。 雖然夏商等都以河南為中心,但是洛陽真正成為都城是在周朝。而周朝最先定都的地區,在關中。 早在西周時期,周朝就將都城選在關中的鎬京,后來是秦朝的咸陽,西漢、隋唐的長安。 定都長安有利于更好地向西經營,而向東方向發展,則必須經過洛陽,這時的洛陽就成為長安經略東部地區的重要樞紐,地位至關重要。 通過關中平原,中原帝國更好地向西發展,控制西域溝通西方。而通過洛陽,則可以控制整個關東地區。 605年,隋煬帝征發百萬勞役,修建長達幾千公里的大運河,大運河北抵涿郡,南達余杭,中間以洛陽作為中轉點。洛陽成為當時天下交通轉運的中心,起著溝通南北的巨大作用。 雖然隋朝定都長安,但是隋煬帝為了加強對關東地區的控制,將事實上的都城遷到洛陽。 此時的洛陽和長安組成統治天下的雙星,一東一西遙相呼應,地位顯赫無出其右。 武周時代,武則天將其定為真正的天下中心,稱為神都。 從那時開始,洛陽的地位就實際上超過了長安。 因為洛陽有長安難以比擬的運河優勢,天下漕運,就是從這里轉運到長安的。而此時由于過度的開發,渭河已經難以通航,而在唐朝后期漕運經常耽誤時間的情況下,長安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唐德宗甚至差點因糧食晚點死于嘩變的禁軍。 但是,這一盛況在唐朝滅亡后不可避免地逆轉了。 先是朱溫毀滅了長安,長安再也無法成為都城,從后梁到后周,除了后唐,剩下四個王朝都把都城選在了汴梁。因為汴梁和洛陽相比,交通更為便利,漕運更為便捷。而在后來都城遷到南京北京,從此長安的帝都神話徹底終結。所以,與之相伴相生的洛陽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沒有了統治者的重視,再好的地方也不可能翻起波瀾。 2、黃河改道,先天劣勢 隋唐大運河給洛陽帶來了最榮耀的光芒,然而,對于洛陽而言,這只是回光返照。 因為洛陽的北邊,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是漕運從洛陽向長安轉運的水上通道,自然非常便利,但此時的黃河因為黃土高原生態退化導致河中泥沙驟增,洛陽段運河的河道淤塞幾乎從大運河開通之日起就開始了。 泥沙的淤塞是可怕的,不僅導致水深減小,不能行船,而且抬高了河床,讓黃河在下游開封段往東成為地上懸河,這成為兩岸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這種情況下,大一統王朝還好些,有足夠能力整治黃河、疏通運河,而一旦王朝衰落,對河道整理力不從心,下游的人們就會深受其害,而洛陽的噩夢也會隨之而來。 這表現在唐朝滅亡后,中原大地征戰不止,洛陽段的運河基本淤塞。 沒有便捷的漕運通道,洛陽的地位一落千丈。最可怕的是,唐朝滅亡后,由于黃河河道的淤塞,黃河開始改道,河道總體偏北,從海河注入渤海。黃河改道導致洛陽不再是鄰近黃河的城市,徹底失去漕運機遇的洛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另外,和長安不同,洛陽沒有八百里關中沃野作為腹地,洛陽周邊群山環抱,盆地狹小,雖然可以有效阻擋敵人進攻,但正因為這樣狹窄的盆地讓洛陽沒有經濟腹地,失去了和其他城市一較高低的機會。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洛陽徹底沒落! 加上安史之亂導致大量人口南遷,在南宋后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南方,整個北方都失去了競爭力,洛陽更是被徹底拋棄。 13朝輝煌,終歸如夢一場!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