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中黃袍加身,成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至此,從907年開始的半個多世紀的五代動亂宣告結束。 新朝建立,趙匡胤除了南征北戰(zhàn)消滅各地的割據政權,剩下的精力就是放在選擇都城上。 都城,不僅是國之命脈,更是統(tǒng)治者個人意志的完美表達,因此選擇都城意義非比尋常。 (圖)五代十國形勢 趙匡胤不想待在后周選定的汴梁做都城,他的目標,是洛陽。歷朝歷代,但凡定都長安和洛陽的王朝,無比威服四海,聲名遠播,趙匡胤深知長安早已不適合建都,所以他力主遷都洛陽。 然而,最后的趙匡胤卻選擇留在汴梁!將洛陽徹底拋棄。 至此,從武則天時代就冠居天下的神都徹底沒落,直到今天只是一個四線城市。 (圖)武則天劇照 那么,為什么洛陽會沒落?從一線到四線!曾經輝煌的神都洛陽到底經歷了什么? 1、都城東遷,人氣不再 洛陽的興起,和關中的興起密不可分,早在西周時期,周朝就將都城選在關中的鎬京,后來是秦朝的咸陽,西漢、隋唐的長安。 定都長安有利于更好地向西經營,而向東方向,則必須經過洛陽,這時的洛陽就成為長安經略東部地區(qū)的重要樞紐,地位至關重要。 (圖)隋唐大運河 605年,隋煬帝征發(fā)百萬勞役,修建幾千公里的大運河,北抵涿郡,南達余杭,中間以洛陽作為中轉點。洛陽是當時天下交通轉運的中心,起著溝通南北的巨大作用。 此時的洛陽和長安組成統(tǒng)治天下的雙子星,一東一西遙相呼應,地位顯赫無出其右。 武則天的武周時代,這里是真正的天下中心,被稱為神都。 (圖)神都洛陽 從那時開始,洛陽的地位就大有超越長安之意。因為這里有長安難以企及的運河優(yōu)勢,天下漕運,就是從這里轉運到長安的。而在唐朝后期漕運經常晚點的情況下,長安的地位就已經岌岌可危。唐德宗甚至差點因糧食死于嘩變的禁軍。 但是,這一盛況在唐朝滅亡后不可避免地逆轉了。 先是長安被毀,再也不適合建都,都城選在了汴梁,在后來是南北京,長安的帝都神話徹底終結。所以,與之相伴相生的洛陽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圖)毀滅長安 沒有了統(tǒng)治者的人氣,再好的地方也不可能翻起波瀾。 2、成敗黃河,先天不足 隋唐大運河給洛陽帶來了最榮耀的光芒,然而,是回光返照的光輝。 因為洛陽的北邊,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圖)黃河 黃河是漕運從洛陽向長安轉運的水上通道,自然是天然便利,但是此時的黃河因為黃土高原生態(tài)退化導致河中泥沙驟增,洛陽段運河的淤塞幾乎從開通之日起就開始了。 泥沙的淤塞是可怕的,不僅導致水深減小,不能行船,而且抬高了河床,讓黃河在下游成為地上懸河,這是兩岸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這種情況下,大一統(tǒng)王朝還好些,有足夠能力整治黃河、疏通運河,而一旦王朝衰落,對河道整理力不從心,洛陽的噩夢就隨之而來。 (圖)殘酷的戰(zhàn)爭 唐朝滅亡后,中原大地征戰(zhàn)不止,洛陽段的運河基本淤塞。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沒有便捷的漕運,洛陽的地位一落千丈。 和長安不同,洛陽沒有長安那般有八百里關中沃野作為腹地,洛陽周邊群山環(huán)抱,盆地狹小,但正是因為這樣狹窄的盆地讓洛陽失去了和其他城市一較高低的機會。 (圖)明代漕運 加上安史之亂導致大量人口南遷,在宋朝經濟重心徹底向南方轉移,整個北方都失去了競爭力,失去了交通之便的洛陽更是被徹底遺忘。 13朝帝都,終歸是榮耀千年的一場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