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主辦的“科學識菌·科學食菌”主題科普宣傳活動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普及野生菌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引導消費者科學識菌、科學食菌,促進云南省野生菌產業健康發展。 據介紹,云南素有“真菌王國”的美譽。全省分布蘊藏有大型真菌2729種,約占全國56.9%,居全國之冠,其中具有重要生態、經濟、開發價值的有160多種。云南省食用菌年均銷售50萬噸左右,市場規模估算已超過千億元,出口創匯僅次于云煙、云花、云蔬菜,居第四位。近年來,隨著國內野生局消費市場劇增,云南野生菌占據全國野生菌市場80%左右,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云南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會長劉培貴介紹,云南是當之無愧的“蘑菇天堂”,全省范圍內分布蘊藏有大型真菌21科604屬2729種(全國4800余種),約占全國56.9%,其中云南特有屬,有10余屬,特有種110余種,稀缺名貴10余種,全球前六甲野生食用菌云南都有分布。。據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初步統計,在每年野生菌旺季,包括采菌、收售、加工等相關環節野生食用菌產業從業人員達23萬人次,云南木水花野生菌國際交易中心2017年銷售額已超70億元,野生菌通過該交易中心銷往日本、韓國、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40多個國家。 在看到食用野生菌備受消費者歡迎的同時,云南省疾控中心數據顯示,云南每年發生菌子中毒事件都在300起以上。食用野生菌發生中毒一般分為胃腸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多臟器損傷型4種類型:食用后,潛伏期10分鐘—6小時,表現無力、惡心、劇烈嘔吐、腹痛、水樣腹瀉等癥狀,此類胃腸型中毒較為常見,約占發病率的80%,病程短,易治愈;神經精神型中毒潛伏期10分鐘—12小時,中毒癥狀除有胃腸炎型癥狀外,主要有神經興奮、幻覺、精神錯亂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脈緩、瞳孔縮小,唾液增多、步態蹣跚等癥狀,病程短,無后遺癥。 溶血型中毒則是潛伏期6-12小時,除有急性胃腸型表現外,還會出現貧血、黃疸、血尿、肝腫大等溶血癥狀,嚴重者可致死;多臟器損傷型(肝、腎病型)中毒會出現胃腸型表現,潛伏期6小時到數天,隨后出現肝、腦、心、腎等多臟器損害的情況,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癥狀,臨床表現可分為6期:潛伏期、胃腸期、假愈期、內臟損害期、精神癥狀期、恢復期,一般病程2-3周,病程較長,患者可能出現病情反復,該型病情較重,死亡率較高。 昆明醫科大學副教授唐麗萍在本次活動中介紹,野生菌種類眾多,很多種形態特征相似,除非專業人員,很難進行準確鑒定。預防野生菌中毒,需要“會采、慎吃”。不吃不熟悉的菌子,尤其不要在異地采食自認為是“認識”的菌子;一次不吃多種菌子,且不過量食用,不連續吃數頓;吃菌子時不飲酒,酒精可以改變物質在體內的代謝,從而產生有毒成分,導致中毒。野生菌中毒癥狀復雜多樣,多數毒菌的共性反應是胃腸炎型,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的癥狀。神經精神型中毒除有胃腸炎型癥狀外,還有神經興奮、幻覺、精神錯亂和抑制等癥狀。此外還有肝臟損傷型和溶血型等中毒類型。一旦發生中毒,要盡快催吐,立即就醫,開展洗胃等毒物清除技術,同時攜帶剩余的菌子樣品,聯系相關專業人員對蘑菇進行鑒定,以備進一步診斷治療。 同日,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還宣布入駐云南省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并成立木水花分會。旨在共同打造全球最大的國際野生菌交易中心,集野生菌生物多樣性展示、科普教育、科學技術培訓、野生菌加工與貿易為一體的綜合型國際市場。 來源:中國食品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