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
這首詩寫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詩人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二、《菊花》(唐·元?。?/h2>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秀品格,意趣盎然,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暗含了對菊花歷盡寒冷最后凋零的堅強品格的贊美之情。 三、《題菊花》(唐末·黃巢)
自魏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但黃巢筆下的菊花,卻完全脫出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在這首詠菊詩中,“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于底層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他要做“青帝”(司春之神),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 四、《不第后賦菊》(唐末·黃巢)
唐末詩人林寬有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他流傳下來的三首詩中,有兩首是以菊花為題材的,這首詩的境界比我們剛介紹的《題菊花》更雄偉、豪邁。他在起義之前,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被錄取??茍龅氖Ю约罢麄€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越發不滿。考試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寫下了這首《不第后賦菊》。 五、《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南宋·李清照)
這首詞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寫秋景,寄鄉愁之作。作為一位明慧睿智而又經歷了生活磨煉的女詞人,晚年的她終于以豁達的心胸撇開凄涼感傷的情緒的折磨,唱出了“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趁著東籬黃菊盛開,何不把酒臨風,欣賞這傲寒奇葩? 六、《庭前菊》(唐·韋莊)
這首詩所吟詠的并不是綻放的花朵,而是還在生長之中的菊花,借此表達思鄉之情(唐代長安城中,菊花栽種得非常普遍)。詩人以擬人口吻說,為了追憶長安遍處開放的勝景,我把你們(指菊花)移植過來,載滿了庭院;后兩句也以擬人口吻轉而對旁邊的蘭花說,不要笑話菊花現在青青的顏色,她們將會在秋天的登高歡會中開放??梢钥闯觯@首詩實際有兩重主題,一是思鄉,一是羨慕菊花的高潔不俗。(龍山:據《晉書·孟嘉列傳》載,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曾大聚佐僚于龍山;后人遂以“龍山會”代稱重陽登高聚會) 七、《詠菊》(唐·白居易)
初降的霜輕輕的附著在瓦上,芭蕉和殘荷無法耐住嚴寒,或折斷,或歪斜,只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這首詩描寫了在寒霜中傲然而立的菊花,詩人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自況言志的。 八、《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這首詩寫于詩人在當涂(今安徽當涂)九月十日龍山登高之時,其實在前一日的九九重陽節詩人已經登過一次龍山了,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是詩人第二次登上宴賞(在唐宋時期,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所以詩人才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采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遭饞出京流放。 九、《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北宋·晏幾道)
晏幾道為晏殊第七子,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這是一首感秋懷人的離別相思之詞,黃菊開時,是雙方離別之時,也是相約重逢之時,故而黃菊成為了他們離合聚散的標志??墒牵却艘荒辏栈ǎㄒ卜Q金英)又開了,人卻沒回來,于是,“相思一夜天涯遠”。這一句,非常真實,非常細致,也非常深刻。 十、《詠菊》(明·丘浚)
丘浚,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作詩主張自然成文,反對用奇語異辭,認為“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辭”。要正確理解這首詩,關鍵在于對“可憐”一句的理解,“可憐”在這里也該作“可愛”解;意思是說不到重陽,海南菊花就開放得如此美好清芬,它的可愛之處,就在于不屑為應時而開供人觀賞。因為海南是四季如春的地方,花兒四季開放,不受節侯限制,詩人對此深有體會,詩人通過對海南菊花反季節開放的動人景象的深情贊頌,熱情謳歌了海南人民不趨時不媚俗的高潔品格和高貴情操。 |
|
來自: 農友tbdftu2ahu > 《文件夾之古代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