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殲滅國民黨黃百韜兵團為第一階段,以殲滅國民黨黃維兵團為第二階段,以殲滅國民黨杜聿明集團(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兵團)為第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戰事中,第一階段是淮海戰役拉開帷幕的主要原因,正因黃百韜兵團被包圍,國民黨方面才放棄了原先制定的全面退守淮海計劃;而第二階段是淮海戰役國民黨慘敗的主要原因,黃維兵團被殲滅,國民黨重新奪回宿縣已無可能,徐州到蚌埠的陸上交通被切斷,身在徐州的杜聿明集團插翅難逃。 說起在第二階段中黃維兵團被殲滅的原因,無非是其孤軍冒進,鉆進了包圍圈。可是從根本原因上講,則是淮海戰役爆發前國民黨方面的一個重大失誤。這個重大失誤是什么呢?這就要從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說起了。在濟南戰役期間,國民黨方面因為濟南和徐州方面的兵力吃緊,于是將駐守在鄭州的孫元良兵團調往了徐州,只留下了兩個師的兵力來接防鄭州。 鄭州是隴海鐵路(東西向)和京漢鐵路(南北向)交會處的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對于解放軍而言,不僅是中原野戰軍南下配合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大通道,而且如果占據了鄭州,那么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就將連成一片,形成更大的作戰力。因此,為了確保謀劃之中的淮海戰役順利推進,協同華東野戰軍在東線作戰,中原野戰軍趁機發動了鄭州戰役(西線),然后由鄭州直插徐州和蚌埠之間,搶占宿縣,形成對國民黨徐州剿總的隔斷包抄之勢。 此后,經過4天的戰斗,留守在鄭州的國民黨兩個師根本無法抵擋中原野戰軍的進攻,鄭州得以成功解放。接著,中原野戰軍馬不停蹄,大舉南下直取安徽蒙城,蒙城是機動地帶,可東、可西、可南、可北,占據蒙城之后,一方面切斷了國民黨華中剿總白崇禧部與徐州剿總劉峙部的聯系,另一方面也從側后面對于國民黨徐州剿總形成巨大壓力。 而此時國民黨方面由華中剿總東調的黃維兵團,正在趕赴淮海戰場的路上,其必然要經過蒙城。黃維或許想不到,中原野戰軍早已在此設置好了陷阱,就等著他往里面跳。最終,在中原野戰軍進一步搶占宿縣之后,徹底切斷了徐州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南撤的退路。黃維兵團在不知所措中,接到了奪回宿縣的命令,就這樣在宿縣西南方向的雙堆集地區被重重包圍,全軍覆沒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