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防癌333》。主要介紹精準防腸癌333等相關內容,百年養生網提供視頻全集的在線觀看和主要內容介紹(節目要點筆記)。 一般來說,從息肉的發生到惡變,需要8-15年,往往悄無聲息,但越靠近晚期,治療生存率越低,且90%左右的腸癌都來自于腸息肉病變! 初期,黏膜增生形成增生型息肉,當息肉長大到2cm時,癌變風險大大增加;隨后,息肉的部分細胞會出現惡變,有一定的腫瘤成分;當腫瘤成分逐漸增多,向下浸潤時,就會發展為浸潤性的進展期腸癌。 據統計:我國腸癌發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在遞增,其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很多城市中的結直腸癌,已成為僅次于肺癌發病率第二高的腫瘤,尤其是19-35歲的年輕人,腸癌發病率上升尤其明顯。 如下圖是北京市結直腸癌發病率,從進入2006年以來,無論男女結直腸癌發病率一直在不斷走高。 圖:北京市結直腸癌發病率 按此速度發展,科學家預測未來10年腸癌發病率將有望超過肺癌、胃癌,成為“癌癥榜首”-中國第一大癌。 近些年,不少名人因結直腸癌去世,如《新聞聯播》主持人肖曉琳、丁俊暉的母親、35億的商人王均瑤、知名導演楊德昌等。 腸道易過敏人群,腸癌風險高。比如對牛奶等食物腸道過敏的人群,容易出現腹瀉、腹部不適等腸道反應,刺激腸道出現充血、水腫、出血性反應。反復如此,容易引起細胞惡變。一旦確認這些食物過敏,就要遠離它。 慢性腸炎,是僅次于腸道息肉的第二類結直腸癌的一個癌前病變。如果排便性狀、次數改變,如:便秘、腹瀉、兩者交替發生等,要警惕腸癌。特別是有粘液膿血便的癥狀時,可能預示潰瘍性腸炎,癌變幾率非常高。 代遺傳學認為:絕大多數腫瘤都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由一定的基因變化形成了腫瘤。臨床上1/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有家族史,特別是家族性的腺瘤性息肉病,一般癌變發生在39歲以前,到50歲左右100%都會癌變。 癌癥本質上是一種基因病,其實人體內本身就存在促進細胞分裂的基因,叫做原癌基因,類似于汽車的油門系統。 當原癌基因發生變異時,好比油門加大,汽車轟到底,處于失控狀態,細胞發生了不受控的、無限的增殖分裂,最終形成了瘤。 遺傳因素在癌癥發病中起的總體作用為33%,就遺傳基因范疇來講,可以把人群分成癌癥遺傳人群、癌癥易感人群、癌癥正常風險人群三大類。 癌癥遺傳人群患癌的概率非常高,一般攜帶了多個比較重要的基因變異,導致發生某種癌癥的風險要比正常人水平要高很多。 癌癥易感人群,是某一個腫瘤的高危人群,除了對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比普通人群要格外注意以外,還要提前做腸癌早期篩查,以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超過35歲至少進行一次早期篩查。如果特別是以下6類高危人群,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要格外注意,建議至少每2-3年進行一次篩查。 親屬中患有結直腸癌或有家族遺傳史人群;喜歡吃高脂、高蛋白食物的人群;慢性便秘、便血或腹瀉人群;患腸道疾病、膽囊炎等慢性疾病人群;大便習慣、性狀或質地近期發生變化;有吸煙飲酒、熬夜久坐等不良習慣人群。 若滿足≥2條,應每年篩查一次;若滿足1條,應每2-3年篩查一次。 預防和檢查出早期腸癌,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就是定期篩查,但一想到腸鏡檢查要從肛門進入身體、需要灌腸、疼痛等原因,就一拖再拖。是不論以前多么害怕腸鏡,現在都沒關系了,高危人群可以通過最新的“多靶標糞便DNA檢測”技術,做一次無創版腸癌篩查讓全家安心。 在2014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布批準“多靶標糞便 DNA檢測”用于結直腸癌的篩查。此外,該技術還獲得了多個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 多靶標糞便DNA早期篩查,它能夠提前5年發現結直腸是否發生病變,給予早期治療充分的時間,準確性高達92%以上。 此方法無創無痛、簡便準確,無需服用任何藥物,也不用設備侵入身體,孕婦、老人、身體不好經不起腸鏡折騰或是結直腸鏡禁忌者、失敗者等人群均適用。 它通過檢測大便中腸道脫落細胞的DNA,發現腸癌病灶,甚至能發現息肉及早至直徑1cm以上的腺瘤(癌前病變)及部分胃腸道異常也能發現。 兩者的區別在于“防癌易感基因檢測”是提前預知患病風險,從而有效針對性預防;而“多靶標糞便 DNA腸癌早篩”則是直接告知身體腸道目前狀態。 當身體出現癌前病變或腸癌時,“多靶標糞便 DNA檢測”腸癌早篩報告結果為 “陽性”;反之,則為“陰性”,真正實現了腸癌早期篩查。
20180809我是大醫生視頻和筆記:劉騫,王軍一,腸息肉,腸癌,基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