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俞穴位位置標準定位:膀胱俞穴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膀胱俞穴的準確位置圖 膀胱俞位于骶部,平第二骶后孔,距骶正中線1.5寸處。當骼后上棘內緣下與骶骨間凹陷中;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取穴方法患者采取俯臥的姿勢,膀胱俞穴位于身體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寬處,與第二骶后孔齊平)。 俯臥位,平第二骶后,孔當髂后上棘內緣下與骶骨間的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膀胱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有骶外側動、靜脈后支。分布著第一、二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皮膚由第五腰神經和第一、二、三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分布。該部位,背闊肌與骶棘肌以腱膜起始,所以肌性結構較少。其深面為骶髂關節(jié),該關節(jié)的關節(jié)面平淺,關節(jié)囊堅厚而緊張,關節(jié)腔狹小而呈裂隙狀,周圍有堅強的韌帶附著,以適應負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骶結節(jié)韌帶。 布有第一、二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后支。 膀胱俞穴的作用膀胱俞穴意義:膀胱腑中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寒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寒濕水氣冷降歸于地部,小部分吸熱后循膀胱經上行。 膀胱俞的功效:外膀胱腑之熱,膀胱俞有疏調膀胱,通利水道,清熱利濕,通經活絡的作用。 主治病癥膀胱俞穴主治前陰、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澀、尿失禁、遺尿、癃閉、疝氣偏墜、陰內濕癢腫痛、陰部生瘡、泄瀉、痢疾、腹痛、腰腿疼痛等。 現代又多用膀胱俞治療膀胱炎、尿道炎、腎炎、糖尿病、性機能障礙、腰骶神經痛等。 膀胱俞主治遺尿,癃閉,泄瀉,陰部濕癢腫痛,腰骶痛;以及尿路感染等。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腸炎,便秘,痢疾; 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腰骶神經痛,坐骨神經痛;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膀胱炎,遺尿; 其它:糖尿病,腳氣,子宮內膜炎等。 穴位配伍膀胱俞穴配腎俞穴治小便不利。 膀胱俞穴配中極穴,為俞募配穴法,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水道不利,癃閉,小便赤澀。 膀胱俞穴配筋縮穴、犢鼻穴、有通經活絡,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強痛,下肢無力。 膀胱俞穴配陰廉穴、血海穴,有祛風清熱,活血止癢的作用,主治陰部瘙癢,淋濁。 刺灸法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膀胱俞穴解析膀胱俞穴為經穴名(Pángguāngshù BL28)。出《脈經》。屬足太陽膀胱經。膀胱俞是膀胱的背俞穴。膀胱為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膀胱之氣轉輸的部位,故名膀胱俞。 膀胱,膀胱腑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附注:膀胱背俞穴。 實驗研究針刺膀胱俞以及中極等穴,對神經系統(tǒng)功能正常的尿潴留患者,捻針時可使逼尿肌收縮,停止捻針時則舒張。 泌尿系感染:針灸膀胱俞、中極等,治療52例,有較好療效。 前列腺炎:取膀胱俞、中極、三陰交等,用氦-氖激光治療45例,治療后檢測前列腺液:磷脂體增加45.2%,白細胞減少40.9%,膿細胞下降68.4%,有較好療效。 針刺膀胱俞等穴,可使平靜狀態(tài)的膀胱收縮,或使其節(jié)律收縮增強,非穴位對照點一般不影響膀胱功能。 文獻摘要《備急千金要方》:堅結積聚。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風勞腰脊痛。 《針灸大成》:主小便赤黃,遺溺。 |
|
來自: 熠誠 > 《經絡與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