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胃癌很可怕,但是如果能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得到很好的恢復。胃癌常常在不經意間發生,如何早發現呢?本期專家提醒我們,常見的胃部四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就可能變成胃癌。到底是哪四種胃病呢?保護胃健康又該怎么做呢? 病例1: 彭叔叔是在一次查體中發現了胃部的惡性腫瘤,當時沒有癥狀,發現后做了一個腹腔鏡的遠端胃切除術,術后恢復順利。 彭叔叔有胃癌家族史,父親是賁門癌患者,患重病的時候也是沒有癥狀,但是父親會喝酒,而彭叔叔自己也有抽煙這個不好的生活習慣,專家告訴我們,抽煙喝酒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病例2: 林叔叔有20多年的慢性胃炎,當時出現胃脹、胃疼,吐酸水,吃了藥癥狀減輕后也就沒有重視,2004年胃鏡檢查出胃潰瘍,之后賁門位置出現疼痛,上火口苦,去醫院檢查發現賁門癌中期,做了兩周期的術前化療,之后做了根治性的手術,目前還在做術后的輔助化療,恢復還不錯。 胃癌常常在不經意間發生,早期胃癌甚至沒有癥狀,專家提醒:無論有沒有胃部的不適癥狀,只要超過45歲,都最好能做一次胃鏡檢查,尤其是有胃部腫瘤家族史的人。 慢性胃炎 在胃鏡下,慢性胃炎的胃黏膜有出血或充血的現象,就是像花斑一樣。 胃主要和消化相關,會分泌胃酸,胃酸不會腐蝕自己的胃是因為有胃黏膜屏障保護,胃黏膜屏障損傷后就會導致胃壁損傷,造成胃炎。反反復復治不好的胃炎,最終可能會變成胃癌。 胃從里到外有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研磨食物)、漿膜層,當酒精、特別咸的東西(鹽類)、化學物質等把胃表面的保護層損傷以后,胃酸(PH大概為2)反上來,腐蝕自己的胃壁,所以我們在胃鏡下看到黏膜充血,出現慢性胃炎。 在胃早期的慢性炎癥過程中,人體組織有自動修復功能,反復的修復損傷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胃炎侵害胃黏膜,先形成淺表性胃炎,逐漸變成慢性胃炎,然后由非萎縮性胃炎變成萎縮性胃炎,逐漸形成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出現胃癌前病變。如果能阻止導致慢性胃炎發生的因素,就能阻斷向癌發展的道路。 胃腺瘤、胃息肉 胃腺瘤、胃息肉也有癌變風險的。腺瘤、息肉是長出來的“疙瘩”,有些帶蒂長一些,有些是鼓包的形狀。 專家告訴我們,腺瘤、息肉切掉后,并不能徹底杜絕再長,在整個胃有疾病的基礎上,是有再長的可能性的,所以要定期復查。 胃鏡下發現腺瘤后要做病理活檢來確定,如果是炎性息肉,按照炎癥治療;如果是胃的腺瘤,就需要通過胃鏡切除。理論上講,瘤子越大越危險,但也不一定,它的生物學行為和大小并不完全一致。 【專家提示】如果我們在胃里發現腺瘤的話,一定要積極治療,非炎性的腺瘤非常危險,容易癌變。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一般附著在胃黏膜上。專家告訴我們,并不是所有的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都造成危害,其中有一種毒性比較強的類型會致病。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尤其是傳染給和感染者關系比較密切的家里人,口、糞便等都是傳染途徑。 1吃飯能感染上幽門螺旋桿菌嗎? 專家告訴我們,分餐制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飲食習慣里,基本上都是大家一起吃,所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除了本人要治療,家里成員最好也進行檢查治療。 2幽門螺旋桿菌能徹底清除嗎?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當次是能夠徹底清除的,但是如果生活習慣方面沒有做好的話,還有可能再次感染上,這和個人免疫力也有一定關系。 胃切除 切掉了部分胃之后,剩下的胃也有可能發展成胃炎甚至是胃癌,所以,殘胃也有可能誘發胃癌。 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消化道潰瘍的人特別多,當時理論認為,治療消化道潰瘍要把分泌胃酸的一部分胃進行大部分切除,再把十二指腸和剩下的胃進行吻合。把出血的地方和分泌胃酸的地方全部切除是當時在全世界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主流辦法,但是,在胃切除的10—20年后,剩下的胃發生胃癌的機會很高,出現“殘胃癌”。 現在有很多藥物能降低胃酸,因此現在消化性潰瘍很少做手術,除非出現大的急性出血用藥物難以控制的情況。 【專家提醒】做過胃的手術,特別是在過去做過像消化性潰瘍切除這樣的手術的人要特別注意復查胃。 季院長的養胃秘方 胃表面的保護膜主要是蛋白,蛋白怕燙、怕酒精、怕高鹽。季院長每天早上起來要喝一杯涼白開,日常飲食健康,牛奶、雞蛋、肉類、新鮮蔬菜等膳食均衡,適當的鍛煉身體,保持心情愉快等對養胃都是有好處的。 季院長提醒大家,咖啡、茶等要作為飲品來喝,不能作為補充水分的主要來源,補充水分主要來源應該是溫水或涼白開,在飲品和食物上盡量選擇溫度低一點的時候吃,這樣對胃黏膜的保護有好處。 根莖類的蔬菜,種瓜一類里有可溶性的纖維素,消化道比較好的人可以多吃一些,但不可盲目過量食用。 閱讀延伸 點擊下圖進入閱讀專區,了解更多脾胃知識 專家出診信息 季加孚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周一下午 張霽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周一下午、周五上午 賈子豫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周三下午 備注:因不可抗力造成門診時間,地點,費用、出診類型的改變,以醫院當日公布信息為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