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一作發熱無汗)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
增廣補正:太陽病,一是已經有三日時間,病有傳變的可能;二是在這三天中,又歷經了發汗(主要是發汗不得法,比如要求微汗的給捂出了大汗,又比如桂枝湯證誤用了麻黃湯、麻黃湯證誤用了桂枝湯之類)、或吐或下或溫針(火針)(此三類更是誤治逆治了),治不得法,病當然不會好;所以病仍不解。此時這個病可能已經被治壞了(壞病),或者已經發生傳變,很可能已經不是太陽病了,所以不能隨便就用桂枝湯去治療了(不中與之也)。此時必須觀其脈證,看現在到底是個什么病、什么藥證方證,再根據這個辨證結果施以相應的治療。 桂枝湯是針對肌表偏虛、病邪深入肌肉筋骨的表虛證而設,有補虛以抗邪之意,故其脈證是脈浮緩弱、發熱汗出;若其人脈浮緊、發熱而沒有汗出者,那就是表實不虛的麻黃湯證了,當以攻瀉病邪為主治,那就不可以用桂枝湯了,否則就是實實之誤。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按:桂枝不中與之也,這只是個約略的判斷,不是最終的結果,要是最后觀其脈證后,仍是桂枝湯證,一樣可以與之。知犯何逆指的是要辨別現在的病情發展到了怎樣一個階段和情形,是指當前的具體脈證和情況,不是說要去了解他曾經經過了怎樣的誤治,當然這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以幫助我們去作出判斷,但這個不是主要的,只供參考,主要的治療依據還得看他現在的具體脈證,然后再隨這個當前的脈證而治之,他強調的是這個意思。這部分點出了臨床治病的一個大原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辨證施治”,辨證不僅要辨三部、六病、八綱這些病位病性,更重要的是要辨藥證方證這個終極的尖端。 此條還通過桂枝湯的脈證病機與麻黃湯的脈證病機的相互對照,強調在臨床中方證、藥證對應的重要性,說明即使同是表病、同是太陽病,表虛的桂枝湯證不能用對付表實的麻黃湯治療,否則是虛虛之誤;同樣,表實的麻黃湯證也不能用對付表虛的桂枝湯治療,否則是實實之誤;兩者皆為誤治。治療必須方證對應、藥證相符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否則不但不能把病治好,還會把人治壞,這是治療的大原則。常須識此,就是叫我們必須時刻緊記這個大原則,不然就會造成醫療事故。識此的此,指的是整個的大原則,而不僅僅是桂枝湯與麻黃湯的使用區別這一樣。 |
|
來自: 鑒益堂 > 《50一天研究一條《傷寒雜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