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以陰陽為總綱,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經。歸納為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兩大類,分別從邪正斗爭關系 、病變部位、病勢進退緩急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并作為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是張仲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并賦予了具體概念和內涵,形成了中醫學的一個獨特辨證體系,是外感熱病的重要辨證 最外面的陽,太陽,中間最旺盛時候的陽,陽明,陽逐步少了,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它是更陰陽的多少,和經絡的理論,六經辨證裡面也不可否認,它是有經絡的理論,經絡也是六經辨證,張仲景這個辨證方法裡面,也採用了六經。還採用了臟象,不是純粹就是根據陰陽。還有臟象理論,就是根據這個經絡,它聯繫的是什麼臟腑。太陰是脾,少陰是心、腎。手少陰心,足少陰腎。所以根據了臟腑的生理、病理基礎,它的理論,是根據這個理論,六經辨證它根據的是什麼理論呢?不僅僅是一個經絡理論,根據了陰陽、經絡、臟象的理論。將外感病所出現的各種證候,歸納為六類證候。來闡述外感病不同階段的病理特點。把這些分成這麼六類,我這地方不是用的分成六經。分成這麼六類。哪六類?第一類是太陽,第二類是陽明,第三類少陽,分成這麼六類病證。從而說明外感病,實際上也不完全是外感病。就是把疾病發展過程,分成這麼六種類型。而指導臨床的一種辨證方法。它的病證特點。六經辨證就是《傷寒論》的這種辨證方法裡面,貫徹了八綱,裡面有八綱。為什麼說它有八綱?陰陽分成六,這是不是就是陰和陽?我們講八綱辨證的總綱是陰陽。實際上六經辨證,它也是陰陽為總綱。太陽、陽明、少陽屬于陽。太陰、少陰、厥陰屬于陰。貫徹了用陰陽統其他的六個方面。就是表裡寒熱虛實。這樣一個思想。 它其中的正盛邪實,抗病力強、病勢亢奮,表現有實和熱的特點的這樣的病證,歸屬于三陽病證。將正氣虛衰,病邪還沒有完全消除,抗病力減退,病勢屬于虛衰的,表現為寒和虛的,歸納為三陰病證,三陰的病變。 所以這裡面就貫徹了八綱的思想。陰和陽,它是三陰三陽,這是陰陽;裡面有實、熱、虛、寒,實際上八綱的思想,在《傷寒論》裡面已經有體現,只是沒有把八綱,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合在一起。統稱為八綱。實際上用了這個意思。 臨床應用 它討論的是,以外感寒邪為主的病證規律。外感寒邪為主的這樣一種疾病發展過程,它的演變規律,病和證的規律。 一 太陽病證 太陽經脈循行于項背,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為諸經藩蘺。凡外感風寒之邪,自表而入,太陽首當其沖。太陽病是人體感受外邪,正邪交爭于人體體表而出現的病證,為外感疾病的初期,是六經病證的第一階段。 太陽的生理和病理: 由于病人的體質強弱不同,感受外邪有輕有重,病理變化亦各有特點,所以太陽病可有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之分。 太陽病又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太陽經證,一個是太陽腑證。這都是后人把它歸類的。《傷寒論》張仲景自己也沒有講過,太陽經證怎麼樣,太陽腑證怎麼樣?太陽經是什麼表現?腑是什麼表現?沒有那樣講。 1 太陽經證太陽經證是風寒襲表,以惡風寒、頭項強痛,脈浮,就是前面講的“惡寒、頭項強痛、脈浮為主要表現的證候。講的是風寒表證。 根據它的邪氣有所不同,或者人體的正氣有一點差異,又分為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這是個表證,實際上我們現在理解太陽病,太陽經證就是個表證。并且是風的表證,不是講風熱表證。當然也可能包括風濕這種風寒表證。根據這個風寒是風還是寒,邪氣的輕重,和我們人體正氣的抵抗力不同,又分為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兩類。太陽中風強調是風邪為主,侵犯了體表。侵犯了太陽最體表的這一部分。我們為什麼說太陽呢?不要以為是天上的太陽,是講的我們陽在外面,最外面的這一部分。最外面當然現在說是表,是不是?由于它是風邪為主侵襲,表現一直衛強營弱的趨勢。相當于現在臨床講的風寒束表。衛表沒有閉塞,所以它的表現是太陽經證。這個太陽經證,惡風寒,病人表現為什麼?以惡風,惡風比惡寒輕一點,惡風是避之和緩,遇風覺冷,輕一點。發熱也輕,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如果發了熱的話,不會是高熱,不會很高,稍微有一點點。所以惡風,發熱,都比較輕。并且有一個汗出的特點。汗出,就說明衛氣,衛表,腠理,毛竅,是開啟的,不是閉塞的。因此我們講的那個傷風證,風淫證裡面講過傷風證,實際上就是那個傷風證。 太陽中風證 太陽病中具有衛陽被遏,營陰內弱病理特點的證型,稱為太陽中風證,又稱太陽表虛證。 【病因】患者腠理疏松,感受風寒邪氣,但以風邪為主。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汗出,頭項強痛,脈浮緩,或見鼻鳴,干嘔。 【病機分析】衛為陽,營為陰,風寒外邪 以風邪為主侵犯太陽經,衛受邪而陽浮于外與邪爭則發熱;風性開泄,以致腠理不密,營不內守則汗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不勝風襲則惡風。足太陽經脈自頭項 下行于背部,太陽經脈受邪,經氣不利,氣血運行受阻,則頭項及背部作痛。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氣失宣則鼻鳴;胃氣失降則干嘔。正邪抗爭于太陽肌表,脈氣鼓動 于外,故脈浮。 【辨證要點】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 太陽傷寒證 太陽病中具有衛陽被束,營陰郁滯病理特點的證型,稱為太陽傷寒證,又稱太陽表實證。 【病因】患者腠理致密,感受風寒邪氣,但以寒邪為主。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身體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 【病機分析】風寒外邪以寒邪為主侵犯太 陽之表,衛陽被遏,肌膚失于溫煦,則見惡寒;寒邪郁表,衛陽奮起抗邪,正邪交爭,故發熱。衛陽郁遏,脈中營陰郁滯,筋骨失于溫養,故頭身疼痛。寒性陰凝, 致使肌腠致密,玄府不開,故見無汗。寒邪凝束,正氣抗邪,故脈浮緊。寒邪束表,肺氣失宣,則呼吸喘促。 【辨證要點】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脈浮緊。 病理,太陽病是講的風寒之邪侵襲人體,正氣抗邪于膚表淺層說表現的證候。那和表證的功能是不是相同?表證是講的外邪,六淫疫癘等外邪,從體表,包括膚表和 口鼻進入人體,正氣開始抗邪于膚表淺層,所反應的輕淺證候。實際上,這個經證就是一個表證。并且是偏于風寒的表證。如果經證沒有痊癒,經證沒有解除,而又 循著經絡入了腑了,太陽的經絡,太陽的經,是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那麼隨著它的經氣入腑,就變成太陽腑證。所以我們前面講到經證是指的什麼?一般是講 的經絡,腑證是講它聯繫的臟腑,六腑。 太陽病的主要表現,惡寒、頭項強痛、脈浮,所以《傷寒論》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 強痛而惡寒。”這個“而惡寒”有人解釋這個“而”字,說《傷寒論》的語法特點,用“而”字的時候,往往是“必”。現在稱為“必”,而必惡寒。不是我們平常 說的轉折詞“但是”。不是“但是”的意思。一講但是的話,就轉彎了。而惡寒是強調的意思。有人研究《傷寒論》的語法特點,是這麼一種說法。它的主要表現, 惡寒、脈浮、頭項強痛。 這裡面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它的邪氣是什麼?正氣怎麼樣?病位在什麼地方?性質、證候、階段、趨勢。我們講表證的時候,就強調這些問題。邪氣是六淫疫癘,正氣這個時候肯定是不虛。是衛氣抗邪,病位在膚表,是不是?性質屬于表實,階段是淺層,初起階段。病勢向外。講到這個問題,太陽病同樣是講的這個 情況。所以外感病一般應當見到太陽病。外感病一般必須要見到太陽病。為什麼?都是外邪從皮毛而入。正氣抗邪向外。所以它就會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 脈浮、苔薄這些癥狀。所以作為外感病,一般來說是講要見到太陽病的。 2 太陽腑證 太陽腑證是講的太陽經證不解,病邪內傳膀胱的證候。應該是內傳膀胱之腑,根據六經總的特點,它的規律。根據經絡,陰陽,臟象理論來看,它應該是傳到膀胱之腑,按道理說,太陽、太陽經有手太陽,足太陽,現在講的太陽是最體表,體表,陽在我們人身上,如果說從部位解剖上來看,胸腹部和背部區分,背部是陽,胸腹部屬陰,面朝黃土,背朝天,背對著太陽,面向著太陽的是陽,背向太陽的是陰。那麼面朝黃土,背朝天。是背對著太陽的,所以背面屬于陽。而背面是哪一條經絡循行?是足太陽膀胱經。太陽小腸經不是走在背面。所以認為一般是這個經。應該說是膀胱經。膀胱經它聯繫的腑是哪一個腑?當然是膀胱了。根據這一項問題,后人又有說法,為什麼不是太陽小腸呢?又總結一條規律,說是六經辨證。傷寒是“傳足不傳手”。只傳足經,不傳手經。這都是后人的解釋。為了要解釋這個問題。 陽明病的主要病機是“胃家實”。胃家, 包括胃與大腸;實,指邪氣亢盛。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旺盛,邪入陽明最易化燥化熱。陽明病證又可分為陽明熱證和陽明實證,陽明熱證是指邪熱亢盛,充斥 陽明,彌漫全身,而腸中無燥屎內結所表現的證候;陽明實證是指邪熱內盛陽明之里,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所表現的證候。 1. 陽明熱證 外邪內傳化熱,具有胃中燥熱熾盛,消灼津液病理特征的證型,稱為陽明熱證。 【病因】病邪進入陽明,無形邪熱彌漫全身,充斥內外。 【臨床表現】身大熱,不惡寒,汗出,口渴引飲,心煩躁擾,氣粗似喘,面赤,苔黃燥,脈滑或洪大。 【病機分析】邪入陽明,化熱化燥,彌漫 全身,充斥內外,故身大熱;邪熱熾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熱盛傷津,且汗出復傷津液,故口渴引飲。邪熱上擾,心神不安,則見心煩躁擾;氣血涌盛于面,故 面赤。熱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氣粗似喘。脈滑或洪大有力,苔黃燥,為陽明里熱熾盛之象。 【辨證要點】身熱,汗出,口渴引飲,脈滑或洪大。 2. 陽明實證 外邪內傳化熱,具有胃中燥結成實,腑氣不通病理特征的證型,稱為陽明實證。 【病因】病邪進入陽明,邪熱與腸中糟粕相結,腑氣不通。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然汗出,臍腹脹滿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結不通或熱結旁流,甚則神昏譫語,舌苔黃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脈沉實,或滑數。 【病機分析】陽明經氣旺于日晡,四肢稟 氣于陽明,腸腑實熱彌漫,故日晡潮熱,手足然汗出。邪熱與糟粕結于腸中,腑氣不通,故臍腹脹滿而痛,大便秘結。邪熱上擾心神,則見昏譫。苔黃燥而有芒刺, 或焦黑燥裂,為燥熱內結,津液被劫之故。邪熱亢盛,且有形之邪壅滯,氣機不暢,脈氣不利,故脈來沉遲有力;若邪熱迫急則脈滑數。 【辨證要點】潮熱,心煩,腹滿疼痛,大便秘結,苔黃燥,脈沉實。 陽明病證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陽明病證是由太陽向裡,已經變成裡熱證了。太陽是表寒證,實際上到太陽腑證,像蓄水、蓄血的時候,已經就有化熱了。像蓄血它已經有明顯的化熱了。不是寒了,但是它仍然有表證。表寒裡熱,實際上按照八綱來說是表寒裡熱了。到陽明病證,是典型的裡熱證。陽熱熾盛,胃腸有燥熱,但是這個胃腸有燥熱,是不是一定在胃腸?只能說陽明是大腸和胃。所以叫做胃腸,不一定真正是在胃腸,這個病的原發病灶是不是就在胃腸,那也不一定。不一定。《傷寒論》講“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太陽病的提綱。陽明病的綱領,是三個字,是“胃家實”。是它的綱領性的說法。胃家實這個胃家,就是指的胃和腸,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它的經絡是聯繫這兩個腑的。這裡面也講了一個邪、正、性、形、位、勢是什麼?我們現在時間不夠。學生也沒這時間,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就要考慮邪氣是什麼?正氣怎麼樣?位置在什麼地方?性質、病勢怎麼樣?它是一種邪很旺,陽熱之邪,正氣很強盛,位置是在裡,在胃腸,性質屬于實,病勢是向內。來認識這個問題。 三 少陽病證 少陽病證是指邪犯少陽膽腑,具有樞機不運,經氣不利病理特征的證型,又稱少陽半表半里證。 【病因】陽明病不愈,病傳少陽,或太陽病失治,內傳少陽,或病邪直接侵犯少陽經脈,亦可由厥陰病轉出少陽而成。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性情沉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病機分析】病在少陽半表半里,樞機不 利,正邪分爭,正勝則發熱,邪勝則惡寒,故見寒熱往來。少陽經脈下胸貫膈,循脅里,邪犯少陽,經氣不利,故見胸脅苦滿。膽熱上炎則口苦。熱灼津液則咽干。 邪熱上擾空竅,故頭目昏眩。若膽熱擾胃,胃失和降,則見不欲飲食,欲嘔。膽氣失舒,則性情沉默。膽熱擾心則心煩。脈弦為肝膽受病之征。 【辨證要點】寒熱往來,胸脅苦滿,脈弦有力。 少陽病證我們講半表半裡證原件講過了。按照經絡來說,它應該是在少陽,應該是聯繫到膽。所以邪犯少陽膽腑,樞機不利,我們畫一個門的那個意思。樞機就是個門,內外可以轉動,它可以向內,也可以向外,經氣不利的一種表現。 四 太陰病證 太陰病證是由多種原因所致脾陽虛衰,寒濕內生所表現的證候。太陰病為三陰病之輕淺階段,其病變特點為里虛寒證。 【病因】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而發病,亦可由風寒外邪直接侵襲而發病。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四肢欠溫,脈沉緩而弱。 【病機分析】病入太陰,脾陽虛衰,寒濕 內生,中焦脾胃氣機阻滯,故腹滿時痛。脾失健運則納食減少。寒濕下注則下利;寒濕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嘔吐。陽虛而氣弱,失于溫煦,故四肢欠溫。由于太陰 病從寒濕而化,下焦氣化未傷,津液猶能上承,所以口多不渴。但是在吐利嚴重時,亦可出現口干渴的感覺,不過渴不喜飲,或渴喜熱飲而飲亦不多。陽虛鼓動無 力,故脈沉緩而弱。 【辨證要點】腹滿時痛,自利,口不渴。 太陰病證實際上就是講的寒濕困脾證。講脾病裡面那個寒濕困脾。濕困脾陽,或者脾虛濕困那種表現。 臨床表現《傷寒論》原文裡面,“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是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文。太陰之為 病,腹滿而吐,腹滿是什麼問題?就是我們講的腹脹。我們講的脾虛證的特點是什麼?食少、腹脹、便溏,六個字。或者隱痛,隱隱地痛,八個字,脾病。我們看 《傷寒論》的原文裡面,有沒有這八個字?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腹滿就是講的腹脹,食不下,它不叫做食欲不振,《傷寒論》張仲景叫做食不下。食不下是不是 就是講的食少,食欲不振?自利益甚,是不是就是講的便溏?並不是講的一天腹瀉幾次吧?它大便有便溏,有一點稀。有一點腹瀉。時腹自痛。時時肚子感到有點 痛,不會痛得很厲害吧,隱痛。所以我們講的脾的病,腹脹、食少、便溏、腹部隱隱痛,在《傷寒論》的原文裡面都講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時腹自痛”,講得很完整。當然他還將到可能有嘔吐噁心的表現。太陰病按道理說,它可能還有肢涼這些表現,這是太陰病,《傷寒論》273條 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這個病人不能攻下,他和陽明病不相同的地方在這一些。這個病就是我們講的太陰病,就是講的脾病。脾虛濕困證,濕困脾陽證。應該很容易理解了。知道是一個脾的虛寒證。脾的寒濕證,就行了。用理中湯。我們講的脾虛,濕困脾陽,也是用理中湯,脾虛濕困,理中湯。 五 少陰病證 少陰病屬全身性里虛證,病位主要在心腎,是六經病變過程中后期的危重階段。少陰病既可從陰化寒,亦可從陽化熱,因而可分為寒化、熱化兩類證型。 1. 少陰寒化證 邪傳少陰,具有心腎陽衰,陰寒內盛病理特征的證型,稱為少陰寒化證。 【病因】少陰寒化證是少陰病過程中比較多見的一種證型,多為病邪入里,損傷心腎陽氣,陰寒內盛所致,既可由三陽病證轉變而來,亦可由風寒外邪直接侵襲而發。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身體臥,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見身熱、反不惡寒,甚至面赤等戴陽癥,脈微細或脈微欲絕。 【病機分析】腎陽氣衰微,陰寒獨盛,故 無熱惡寒。陽氣衰微,神失所養,故見但欲寐。陽衰寒盛,外不能溫煦四肢,則四肢厥冷;內不能溫運脾土,升降失職,故下利清谷,嘔不能食。少陰病下焦陽衰, 不能化氣升津,同時下利較甚,津液隨之外泄,所以少陰下利每多口渴。陽衰脈失鼓動,則脈微細或微而欲絕。若陰盛格陽,可見身熱反不惡寒、面赤。 【辨證要點】無熱惡寒,下利,肢厥,但欲寐,脈微細。 2. 少陰熱化證 邪傳少陰,具有少陰陰虛陽亢,從陽化熱病理特征的證型,稱為少陰熱化證。 【病因】大多由于腎水不足,心火亢盛所致。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紅赤,脈細數。 【病機分析】少陰為水火之臟,既可從陰化寒,亦可從陽化熱,化熱則真陰受灼,水不濟火,心火獨亢,侵擾心神,故心中煩熱而不得眠。陰液虧損,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陰虛而陽熱亢盛,故舌尖紅赤,脈細數。 【辨證要點】失眠,心煩,脈細數。 陰陽都處于一種衰竭狀態了。病情很嚴重,陰陽衰竭的一種表現。后期,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少陰病的提綱是“少陰之為病,脈細微,但欲寐也”。一個是講脈微細,一個是講但欲寐也。實際上這只是講了少陰病的一種表現。少陰病,后人又分為“寒化”和“熱化”兩種類型。少陰是屬于哪一個臟器?少陰心經足為腎。那就是說少陰病是心和腎都有。所謂“傷寒是傳足不傳手”,這是勉強來解釋的。少陰病就把心都包括進去了。太陰病那個肺,實際上是到了太陽病去了,不是太陰病了,太陰是講了脾,那是足。但是少陰病是心和腎。實際上是講了心和腎的陽氣虛衰。我們昨天也講過心腎陽虛證,就講的那種表現,心腎陽虛證的表現。虛寒證的表現。“脈微細,但欲寐”,脈微細是講的脈搏很細,沒有勁的一種表現。當然主要應該是在心。但欲寐應該也是心,疲倦,想睡覺。精神昏沉狀態,并且有一派虛寒癥狀。畏冷肢涼,下肢冷甚,是不是?或者下利清榖,等等。虛寒證候,少陰寒化證,很容易理解的,脈微細,但欲寐。這就是少陰寒化證的提綱。它的主要表現就是以心腎陽氣虛衰,具體癥狀我看我們不要學生去掌握。我們學過臟腑辨證,已經講過心腎陽虛,講過臟腑的合病,心腎陽虛證。你掌握那個癥狀就行了。 心腎不交,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就是瀉心火,滋腎陰,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黃連干什麼的?瀉心火。阿膠干什麼的?補腎陰,當然補血。雞子黃是干什麼的?為什麼要用雞子黃?不用其他的?雞子黃外面是蛋清,裡面是蛋黃,黃代表了紅,代表了火。外面的清代表了水,用雞子黃的目的在“把火要引到水裡去,引火歸元”。那就是要心腎的陰虛陽亢這一種表現。臨床表現,這個時候就不是脈微細、但欲寐了。細還可以,但是可能是脈細數,它就不是但欲寐,而是心煩不得眠,是不是?應該是心煩不得眠,睡不著覺。還有一派陰虛的表現。我們講心腎不交已經講過了。就是心腎不交證。黃連阿膠湯。是黃連、阿膠、雞子黃,黃芩,芍藥,這樣的藥組成的。這一類的要是滋陰潛陽,滋陰瀉火,瀉南方火,補北方水。瀉南補北法,就是這個意思。講的是陰虛陽亢,心腎不交。 (六)厥陰病證 厥陰病證是外感病發展傳變的最后階段,病情復雜,臨床證候多為陰陽對峙,寒熱夾雜,因此,它的性質為寒熱錯雜證。 【病因】厥陰病為六經之末,大多由它經傳變而來,既可由太陰、少陰傳入,又可從三陽經內陷。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嘈雜似饑,不欲飲食,食則吐蛔,下利,四肢冷,時煩不安。 【病機分析】邪入厥陰,木火上炎,疏泄 失常,因而發生上熱下寒的胃腸證候。木火燔熾,津液被耗,肝胃陰傷,故消渴飲水。厥陰之脈挾胃貫膈,肝經氣火循經上擾,肝氣橫逆莫制,故見氣上撞心,心中 疼熱,嘈雜似饑。肝木乘脾,脾虛失其健運,則不欲食。胃氣上逆,則嘔吐,如腸中素有蛔蟲,脾虛腸寒則蛔不安而上泛,進食時可隨食氣而吐出。 【辨證要點】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不欲食,下利。 厥陰病,我看是大雜燴,是一個現在還沒有辦法作定論的問題。《傷寒論》的原意思想認為,到了疾病后期,疾病是在這裡轉動的,轉化的,這個轉化的過程裡面,從開始表到裡,半表半裡,由陽到陰,這樣轉化,轉了以后,到了最后,要嘛就死掉了,到少陰病了以后,就死掉了,是不是?不是每個病人都死,它到了后期以后,它可以又會向好的方面轉化。陽氣又開始回來了。厥陰是什麼問題?陰盡陽生的時候。什麼是厥陰,陰已經完了,陽又開始出現了。那就說這個人,這個疾病已經是死裡逃生了,正氣開始復活了,這麼一種表現。邪氣還沒有完全除掉,正氣已經開始來了。所以它必須為,后氣階段陰陽對峙,寒熱交錯。厥熱勝復,就說有一種寒熱虛實夾雜,正氣和邪氣處于這麼一種狀態。總的說厥陰病,是反應這麼一個階段的病理證候。應該說是這麼一個狀態。就像我們晚上天黑很冷,慢慢到了雞叫,陽氣又開始升起來了。太陽快要出來了這麼一個時間。這是厥陰的階段。這個階段因此就表現了寒熱錯雜,陰陽勝復,在這裡邪正斗爭。這個邪正斗爭,就可以表現為很多的形式。
六經病證雖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而臟腑、經絡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因此,六經病證可以相互傳變,某一經的病變常會涉及到另一經,從而出現傳經、合病、并病等變化。 六經病變的傳變,我們用一個圖來表現一下。六經辨證和八綱的關係。我們這樣地畫幾個虛線,最開始的階段,邪氣剛侵入到人體的時候,太陽病證。太陽病證,按道理說,由表到半表半裡,才能夠發到裡,所以說應該還有一個少陽病證階段。或者太陽腑證,少陽病證,都是一種半表半裡的狀態。到了后來,就到陽明病了。陽明病就是邪熱熾盛,畫的紅線了,陽熱證。太陽、陽明、少陽都是屬于陽,屬于熱的問題,陽明病證。到太陰病證,就屬于裡證、虛證、寒證了。太陰病進一步發展,它可以出現兩種轉化。一種寒的轉化,一種熱的轉化。厥陰病證也是寒熱交錯的這麼一種狀態,這是厥陰病階段。這個階段,如果按照表和裡,八綱的關係來說,那就有個表。半表半裡,這個地方寫不下,這個地方是半表半裡。這后面都是裡證了。實際上,太陽腑證,少陽病證,都有裡證的成分。唯有太陽經證就是一個純粹的表證。到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都是裡證。因此我們講表裡的時候,唯獨那個表,這是特殊的。其馀的除外了表證,以及半表半裡證,統統都是裡證,非表即裡。用六經來說,也是這樣。除了太陽經證實一個表證以外,可以說都是裡證。半表半裡證,太陽腑證,是一個半表半裡證。 (一)傳經 病邪自外侵入,逐漸向里發展,由這一經 病證轉變為另一經病證的,稱為“傳經”。其中若按傷寒六經的順序相傳者,即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稱為“循經傳”;若是隔一經或兩經以上相傳者,稱為“越經傳”,如太陽病傳太陰病,陽明病傳少陰病等;若相互表里的兩經相傳者,稱為“表里傳”,如太陽病傳少陰病,陽明病傳太陰病 等。 循經傳:六經病的傳變,《傷寒論》根據《素問。熱論》裡面,就有一種叫做循經傳。“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他認為按這個順序傳遞,是按照正常規律,按照經絡陰陽的正常轉化來傳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但是這個順序應該是有爭論。主要爭論在什麼地方?就是陽明和少陽。按道理說太陽是表,陽明是裡,少陽是半表半裡。按道理應該是太陽、少陽、陽明。但是根據《素問。熱論》它確實就是講的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是按這個順序。當然那個日,并不等于第一天就是太陽,第二天就傳到陽明,第三天少陽。不一定是那個,但是順序是那樣排著的。到底是少陽在先還是陽明在先,我看現在根據臨床實際,它只是這麼一個大體的劃分。所有的病多麼複雜,就僅僅是這麼一種排列順序?疾病的所有都按這一種排列順序?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根據臨床實際來看。我是沒有看到過一個,不知道大家看到過沒有,第一天就是惡寒發熱,頭身痛,第二天就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第三天就身大熱,口大渇。第四天就腹滿時痛,自利益甚,第五天但欲寐,脈微細。第六天,厥熱勝復。沒有看到過,哪有一個這麼典型的循環。沒有,不存在。只是說疾病的整個發展趨勢,大體有這麼一個由表入裡,由陽轉陰這麼一個轉化過程。是這麼一個大體的認識過程。 (二)合病 外感病不經過傳變,兩經病或三經病同時出現的,稱為“合病”,如太陽傷寒證與陽明熱證同時出現,為太陽陽明合病;太陽病與少陽病同時出現,為太陽少陽合病等。什麼合病?兩條經的病,就是太陽、陽明,或者太陽、少陽,還是少陽和太陰,同時存在。這就叫合病。 (三)并病 外感病凡一經之證未罷,又見它經病證者,稱為“并病”,這與兩經病或三經病同時發病者不同。如太陽病治療失當,不僅表證未除,又出現陽明病的證候,稱太陽陽明并病。 幷病是講的這一條病還沒有完全消除,另外一條經的病變又出現了。太陽病還沒有完全好,少陽病就來了。少陽病還沒有完全好,陽明病又來了。陽明病實證,脾胃又虛了,太陰病又來了。兩個經的病都存在,但是是一個先,一個后。合病是講同時存在的,分不出先后來的。 (四)本經自病 病邪直入陽明或少陽,表現出陽明經或少陽經的證候,稱為“本經自病”。陽明本經自病往往與陽熱體質密切相關,而少陽本經自病與正氣不足的體質密切相關。 (五)直中 外感病初起不從三陽經傳入,而病邪徑直入于三陰經,表現出三陰經的證候,稱為“直中”。如直中太陰,發病初期就出現嘔吐、腹瀉、不欲飲食等脾虛濕盛的證候。直中往往與患者虛弱的體質密切相關。 不經過三陽經。直接就跑到太陰病裡面去了。變成了少陰病了,這是可以的。它有的病不是外感表證。六經辨證《傷寒論》張仲景的辨證方法,不是只用于單純的表證了。可以不經過表證階段,可以直中。不在外邊起膩,直接跑里邊去了。 ================================= 附 從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中可以明晰,中醫學對外感病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外感發熱病,就其風寒即傷寒性質,醫學教育網原創在臨床上可見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1、太陽經證:分為三型 (1)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闔之權,肌表疏泄者為中風。臨床表現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表虛證)。 (2)衛陽被遏,營陰郁滯不通,醫學教育 網原創肌表致密者為傷寒。臨床表現發熱,無汗,惡寒,脈緊,體痛(表實證)。 (3)外受溫邪,津傷內熱者為溫病。臨床表現發熱,口渴,不惡寒(里熱證)。 中風、傷寒、溫病,均有表證,所以均有“發熱,頭痛,脈浮”,但其鑒別點是: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 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1)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臨床上表現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則吐,脈浮數。 (2)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醫學教育 網原創小便自利為蓄血證。臨床表現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身體發黃,脈沉結。 鑒別點:蓄水是邪人膀胱氣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無神志癥狀。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癥狀而無小便不利。 2、陽明病證《傷寒論》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概括:凡出現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證,就叫陽明病。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二類;陽明經證是邪在胃中的病變;陽明腑證是邪在大腸的病變。 陽明經證:外邪入里化熱,熱與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爍津液,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引飲、脈洪大等。 陽明腑證:外邪人里化熱,與大腸的燥熱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結成實,阻滯于中,即產生潮熱、譫語、便秘、腹滿而痛、脈沉實等證。 “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這是一句有實踐經驗的中醫諺語。陽明病可以轉變為太陰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強到減弱的表現,預后不良;太陰病也可以轉變為陽明病,則表示抗病力由弱轉強,預后佳良。 3、少陽病證 臨床表現凡出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4、太陰病證治 臨床表現凡是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是脾虛濕盛,病在脾經病變。 5、少陰病證治 臨床表現少陰病是六經中最后層次和最危重的階段,多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少陰病醫學教育網原創是邪在心腎的病變,分寒化熱化二種。 寒化證本證是少陰病過程中較多見的,其癥狀是: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 熱化證以陰虛陽亢和陰虛火熱相搏二種為主: ①心煩、不得臥、口燥咽干、舌尖紅、脈細數、屬陰虛陽亢。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不得眠。屬陰虛火熱相搏。 6、厥陰病證厥陰病在臨床上可歸納為四類: (1)上熱下寒證: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為上熱證;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下寒證。 (2)厥熱勝復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3)厥逆證:就是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4)下利吐噦證:熱利下重為濕熱下利;下利譫語為實熱下利;下利清谷為虛寒下利。干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嘔而發熱為發熱嘔吐;噦而腹滿為里實噦逆。 .................................................................... 范中林六經辨證擷英摘要:范中林是火神派著名的傳人之一,辨證承襲張仲景六經辨證思維,善用附子等溫熱藥起沉疴,擴展了麻黃劑的運用范疇,可謂色彩斑斕。本文總結了范老臨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經病病案經驗,以饗同道。 關鍵詞:范中林;六經辨證;麻黃劑;火神派 要了解“火神派”,就必讀范中林先生的《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一書,其辨證全部以《傷寒論》六經為提綱,精妙準確,令人嘆服,愈信長沙百世師。縱觀收錄的69個病案,太陰少陰病案竟然占了40例!其次為太陽病病案,合計共55張,占全部的79.71%。 這和少陰與太陽相表里有關,而范老辨證論治的特色也充分體現在這幾個方面。另外,我個人認為,范老對于火神派學說最大的補充和發揮就在于大大擴充了麻黃劑 的運用范疇,代表方劑如太陽病的麻黃湯、射干麻黃湯、半夏干姜散;陽明病的麻杏石甘湯;太陰病的甘草麻黃湯、桂枝去芍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的麻黃附子 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等等,這些在后面都會逐一論述。 1 太陽病,邪之來路去路 不管是本經發病還是其他經發病時有這樣的癥狀,則首先要考慮解表。無論外感、頭痛、風濕、復視……只要病機是寒濕郁閉不得開泄,表現有惡寒、無汗、身體關節疼痛、脈浮緊,就應當首先用麻黃湯開泄之;甚至舌苔,見黃膩或白苔罩黃不燥者,皆是“陳寒郁滯已久之征”,此論真有一語點醒夢中人的作用。麻黃湯中加半夏,范老大贊其可以“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氣,痰厥及頭疼,非此莫能治”[1]。表邪得散,再繼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以善后。 還有半夏干姜散加茯苓:治療太陽眩暈證。現在治療美尼埃氏綜合征引起的眩暈基本都用苓桂術甘湯,但范老又立溫中止嘔法,目標更加明確,即脾陽不振,而外又 有寒邪閉阻太陽,故頭脹痛眩暈而干嘔(不用吳茱萸是因為不是痛在巔頂),首用半夏干姜散加味降逆化痰,合用小青龍散寒滌飲,繼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理中溫壯 脾腎之陽。 范老將風濕都歸于太陽門中,認為“《傷寒論》中論述雜病頗多,而風濕痹痛之闡述,又以《太陽篇》最詳。……風寒外邪襲人,太陽首當其沖。”[1]風邪不去,日久與濕邪合化,“變為風濕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肌腠,滯于下肢,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邪阻益甚,劇痛難忍”。所以治療風濕選用桂枝湯通陽解肌,或桂枝附子湯溫經逐邪,或甘草附子湯開閉止痛(生姜重用,30克以上),或桂枝芍藥知母湯,或五苓散“逐內外水飲”,或當歸四逆湯活血理氣。總之,是方隨證變,證重一層,用方亦重一層,條理分明,絲毫不差。 2 太陰病,勿忽視手肺經 一般論及太陰,多重視脾而忽視手太陰肺經。病案中有一例視岐病例,起病突然,患者視一為二,舌淡紅苔白黃微膩稍緊密,白睛微現淡紅血絲,其余尚可。范老據 此認為此例“散精”與肝腎無關,而當責于肺。原因有三:“一、《審視瑤函》說:目‘中有神膏’。此神膏為肺陰所聚;前人或稱為陰精所生之魄。……張景岳: ‘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二、患者視物常見白色、白影,《醫宗金鑒》曾指出:‘淺綠如白肺經發’,同時患者在白睛中現淡紅血絲。……外感 寒濕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節失調,致令氣血阻滯于目。再參之舌象:舌質淡紅而潤,苔白滑而膩兼淡黃色,標志寒濕較重,邪漸入里。再望舌苔緊密,更說明 寒濕凝聚較深。寒濕之邪入侵人體,太陽首當其沖。三、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下腦后。”[1]故當首開太陽,用麻黃湯去桂枝加半夏,六劑中鵠,其辨證之神妙與鬼斧至于此。 太陰脾多見虛寒證,“臟有寒,當溫之,宜理中四逆輩”,間以建中補之。范老認為,“臟有寒”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里寒證,二是指脾陽受戕,寒陷太陰。脾胃虛 寒,除了常見的呃逆、喜溫喜按、便溏、吐清涎等癥外,還可以出現瞼廢,如重癥肌無力。如果沒有其他兼證,可以用附子理中之類。若兼夾水濕,當先開竅利水, “于寒濕中求之”,選擇甘草麻黃湯,化濕而不傷元氣。如內連少陰,當太少兩解,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桂枝、干姜,再用理中四逆收功。 桂枝去芍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見于《金匱要略》,原方主治:“氣分,心下堅……水飲欲作”。尤在涇注解為:“氣分者,謂寒氣乘于陽氣之虛而病于氣也”,“不直攻其氣,而以辛甘溫藥行陽以化氣”。[2]范老卻用此方治療虛勞、胸痹等病,認為總是真陽不足,寒濕之邪乘清陽之位,所以不必拘泥于“堅”與“盤”及水氣之輕重,只要牢牢臥定外解太陽之邪、內溫少陰之經即可;后期再用溫補脾腎之品如理中、菟絲子、鹿角膠等。 3 少陰病,唯恐世人不識 麻附辛湯為太少兩感的不二方,不論是外感還是雜病,只要藥證相符,皆可放膽用之。讓人注意的是癭癥,認為“皆在于臟,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不可一概泥于痰氣郁結或火郁傷陰之常規。 為了讓世人識得少陰真寒之象,范老不厭其煩地舉了相當多的病例,如鼻衄、頭痛、舌強、偏枯、喉痹等等,讓人想起鄭欽安先生在《醫理真傳》、《醫法圓通》中 也不厭其煩地舉了很多容易被思維定勢認為是陽證的陰證,真是應了那句評論:“婆婆語也”。少陰病的主方就是四逆湯,而范老將四逆湯廣泛用于一切陽虛陰盛之 人,只要具有“舌質淡白、苔潤有津;面色晦暗無澤;神疲、惡寒、四肢清冷,口不渴或渴不思飲,或喜熱飲;大便不結,或大便雖難但腹無所苦,或先硬后溏;夜 尿多,脈弱……都可以用。其中干姜的用量需要靈活掌握,在程度較輕如舌質雖淡而不甚、苔白而不厚的情況下,可以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于附子等量。甘草的 用量不超過附子的一半”。范老使用附子的量非常大,常規用量60克,最重達500g(均寬水先煎),卻從未出現過死亡或者后遺癥,其中的道理值得琢磨,也說明我們對于某些中藥藥性的理解、掌握和駕馭還遠遠不純熟。 4 總結 范老治病的特色是認為世上萬病皆可以用六經來分型,萬病皆不出六經范疇。本文總結了范老臨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經病病案經驗,仍然感覺意猶未盡。范老的病案看似舉重若輕,實際上需要多少扎實基礎的沉淀,也鞭策我們這些后學者要時時努力進步,心細如發才能夠膽大不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