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活著不難,活著不生厭世之感難。”——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稱。 梁漱溟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他與同時代的志士仁人一樣,為民族獨立、為國家富強積極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國的實現,先贊成“君主立憲”,隨后又加入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后來他轉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路向”。 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并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 以下是梁漱溟的一段珍貴錄音。 2、“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于潛默。”——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191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馮友蘭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是對中國學術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諸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偉大學者。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后又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書成為現今西方人系統了解中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在這部巨著中,他自稱為“釋古派”而與胡適的“疑古派”相區別。他著力論證了儒家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正統地位。這為他后來創立新理學思想體系積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論準備。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回復v829收聽馮友蘭談他鉆研中國哲學的意義。 3、“文學藝術是創造之事,不是學問之事。我們天天在學習西方的文學藝術,但是我們若沒有他們那種生命情調,我們是學不來的。”——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離中,山東省棲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被譽為近現代中國最具“原創性”的“智者型”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學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如果說馮友蘭的努力方向在于使中國儒學“邏輯地”建立起來,那么牟宗三的努力方向則在于使中國儒學“哲學地”建立起來。牟宗三會通中西,圓融古今,完成了對中國儒學的創造性重建,建立了龐大、縝密的哲學體系即道德的形上學體系。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響很大,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熊十力的哲學思想。牟宗三較多地著力于哲學理論方面的專研,謀求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并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代表作有《心體與性體》、《才性與玄理》《中國哲學十九講》、《中西哲學之匯通》、《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等。 回復v830收聽牟宗三談孤獨與哲學。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周日人物、郵票上的千年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