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樸實的文字,真摯濃烈的感情,清苦堅韌的人生,曲折幽深的道路,這就是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向我們描繪的一幅活生生的黃土高原的生活畫面。這不僅是一幅歷史進步和人生奮斗的畫面,更是一曲震撼我們靈魂的旋律。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生活,路遙用他那頗為深刻的筆觸在黃土大地上雕刻了一尊尊充滿激情血液的人物形象,并為這些形象插上紛飛的羽翅,讓他們永遠在我們的上空張揚,告訴我們什么是艱難,什么是夢想,什么是奮斗。 這部小說以孫少平、孫少安一家的生活為主線,向我們講述中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陜北農民的生活和青年的奮斗歷程,路遙把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家族矛盾、農民生活的艱辛、新一代的感情糾葛融合在一起,譜寫了大氣磅礴但有樸素真實的畫面。作品既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父老溫馨動人的情愫,又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與理解,讀來嚴峻悲壯、真切動人。 書中引用了蘇聯作家艾特馬托夫在《白輪船》中的一首詩:“有沒有比你更寬的河流,艾涅塞?有沒有比你更親的土地,艾涅塞?有沒有比你更深的苦難,艾涅塞?有沒有比你更自由的心意,艾涅塞?”可謂真誠的詠嘆出了這本書的感情基調,這是對苦難的悲切的傾訴,同時又是對苦難的高昂的歌頌,正是困難讓我們發揮出了生命中最自由的意志,讓我們深入到生活的深處去探尋生命的本質。 究竟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不管多么偉大的智者也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只因為生的難題本身就沒有答案。我們每個生活在這世界上的人都在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上行走著,這條路很漫長,同時又閃爍著迷幻的光芒,它有時會殘酷的將我們拋棄,有時又緊緊的將我們擁在懷中。而只有哪些懷著夢想的人,有自信和毅力去大膽探索的人才會領悟到生活的真諦,他們身后那一串清晰而深刻的足跡就是生活定義最好的詮釋。 孫少平是農民的兒子,但農民的兒子不會永遠將自己的命運埋葬在那黃土下面,當有一天,有一道激情的朝陽灑在他的頭上,他看到了陽光中那朵朵綻放的花朵,他要去采摘生命的花兒了。于是,將一個走出山村的夢想的扛在肩頭,他義無反顧的出發了。 在學校里,他忍受著迫切的生理饑餓,用書籍的精神營養來充實自己的心靈;在家里,他把對家的責任書寫在長滿老繭的手指上,把對生活的苦難壓彎成埋頭耕地的腰桿;在泥漿里,他咬牙把血跡涂抹在沉重的青石上,只為能在陌生的城市有一個立足的地方;在煤窯里,他揮舞著鋼釬,汗水在黑暗中紛飛,他輕輕擦去額頭的水液,為下一刻努力。 這部作品之所以會成為不朽,就在于滲透在那平凡的世界中的真摯深厚的情感,它將讀者的淚水存儲在眼眶,將哽咽涌在喉頭。當我們真正融入書中,走進主人公的感情世界,我們也會真實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少平的思索:“我們活在人世間,最為珍視的應該是什么?金錢?權力?榮譽?是的,有這些東西也并不壞。但是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為珍貴——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的美好,莫過于這一點了?!?/p> 生活的真切需要在精神的花園中找到靈魂,在對他人關愛中看到活著的意義。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僅僅為自己而活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