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題研究:縣域教科研訓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徐伯鈞 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
[摘要]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教育部門加強了各級教師培訓平臺建設,特別是縣級教師培訓平臺建設。江蘇省率先啟動了縣級教師培訓中心的建設評估工作,通過整合各區、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教科所、電教館的職能和資源,建立四位一體的教師發展中心,以實現區域內教科研訓一體化。教科研訓一體化,必須在厘清教學研究、教育科研、教師培訓、信息技術之間邏輯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研究載體表現出來,使得教科研訓各項職能的運轉在空間上有并存性、時間上無起繼性,才能達到真正的一體。鑒于縣域教師發展中心的運行現狀,微課題研究是教科研訓深度融合最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微課題;教科研訓;一體化;途徑
一、問題提出:基于現狀的事實判斷
為了進一步推進縣級教師培訓機構改革建設,發揮其在新時期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和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服務與支撐作用,江蘇省在2012年啟動了國家級示范性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的評估工作,要求通過整合各區、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教科所、電教館的職能和資源,建立四位一體的教師發展中心,實現區域內教科研訓的一體化;上海、廣東等地也成立了類似的機構,如教師進修學院。目前,江蘇大多數區、縣已經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但是教科研訓一體化幾乎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教學研究、教育科研、教師培訓依然是缺乏內部聯系的三個職能。究其原因,除了因為縣域教師發展中心是新生事物,尚處于探索、建設、完善階段外,還有兩大根本問題沒有解決:一是沒有厘清教學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師培訓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二是沒有找到適合的載體,實現三者之間內在的融合。
教學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師培訓應該是互為目的、互為過程、互相滲透、彼此融合的整體。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效能的行動,是基于教學實踐的行動研究;教育科研是提升教研品位的路徑,它是在理論指導下,用以解決區域教學問題而進行的有序的教學研究活動,是教學研究的高級形態;教師培訓是貫穿教師職業生涯的專業提升,一切能夠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行為均可視為教師培訓。教師培訓由常態培訓和專項培訓組成,常態培訓指日常的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專項培訓是由“國培”“省培”“市培”項目組成,由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組織實施的培訓。沒有教學研究為載體,教育科研就不接地氣,缺乏生命力;沒有教育科研的融入,教學研究就會高能耗、低層次地運轉,只能徘徊在教育的必然王國里;沒有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教師的成長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沒有專項培訓,教師發展就失去了必要的提升和補充。信息技術為教學研究提供了技術手段,為教育科研提供了數據分析,為教師培訓提供了新式平臺。總之,常態培訓和專項培訓構成了教師職業生涯全程學習的支持系統,形成了行動研究和理論學習相結合、通識培訓和專業學習相結合、基本技能提升和教學素養積淀相結合的多維度、多層級、立體化的教師發展體系,全方位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厘清教研、科研、培訓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基于教師發展中心成立的現實需要,沒有內部關系的厘清就不可能有教科研訓一體化的深度融合,縣域教師發展中心成立的宗旨就不可能實現。但是,厘清了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夠實現功能融合,必須要通過具體的研究媒介,使教學研究、教育科研、教師培訓功能的發揮在空間上有并存性、時間上無起繼性,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科研訓的有機統一。鑒于縣域教師發展中心運行現狀,筆者認為,微課題研究是教科研訓深度融合最為有效的途徑。
二、概念闡述:基于認識的價值判斷
“微課題”是一個近幾年才產生的新概念,它是借鑒“微信”“微電影”“微視頻”等信息時代所特有的“微”之短、平、快特點而產生的。“微課題”是指教師為解決一個具體的、較為微觀的現實問題而建構和確立的小課題,它具備課題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與普通課題的本質區別在于“微”。對于“微課題”的概念,學界沒有權威界定,以“微課題”為主題詞或關鍵詞,在學術期刊網上搜索,只有15篇文章,最早的1篇見之于《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6期的《微課題研學催生靈動高效的數學課堂》,12篇文章集中于2013年和2014年。
綜合上述文獻對“微課題”所持的基本認識,可以對“微課題研究”作如下定義:微型課題研究是研究者在教育基本理論的指導下,采用基本的科學方法或合理手段,按照課題研究的基本要求,對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微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觀測、了解、分析、探討,從而發現常見的教育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與規律的認識活動。“微課題研究”是源于一線教師對自身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與反思以及對教育實踐困惑的追問,是一種具有較強問題意識的主觀認識見之于客觀研究行為、以客觀研究行為廓清主觀認識的實踐性研究。
從以上對“微課題研究”的理解可以看出,“微課題研究”之“微”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內容微,研究的內容主要是見之于教育教學過程的有價值、具有典型性又亟待解決的教育教學細節或微觀問題;理論微,研究工作不需要宏觀的教育理論作指導,也不需要前衛的教育原理作支撐,只要基于最基本的理論,把研究的課題內容說透、道理講通、關系理清、問題解決即可;過程微,研究的范圍較小、程序簡單、成本較低,無須規范的課題申報程序,不必組織專家鑒定成果;方法微,研究無須復雜的實驗,不必建構數學模型,不需做高深線性分析,不用做大量的數據統計,只要進行細微觀察、有效探討、個案解剖、分析提煉、歸納總結,就能探究解決問題的良策;周期微,研究時間不長,短則兩至三周,長則三到五個月,最長一般不超過一年。
基于對教學研究、教育科研與教師培訓之間邏輯關系的把握和對微課題研究特點、功能和價值的認識,可以看出,微課題研究是教科研訓一體化的有效途徑。以微課題研究為介質,將教學研究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縣域教師發展中心多樣教育資源的集約化運轉,達到教研、科研、培訓等多種功能的內在融合,真正實現教科研訓的一體化。
事實上,縣域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常常是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兩條曲線。言其不在同一平面,是因為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俗稱為“兩張皮”;言其是曲線,是因為教學研究、教育科研自身存在嚴重缺陷。教學研究普遍存在三大弊端,一是形式主義的公開課教學,二是個人主義的控制式評價,三是沒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碎片化活動。教育科研常常出現偽科研現象,或研究范圍過于籠統,缺乏確切的含義,研究無從下手;或研究對象過于寬泛,抓不住中心,研究無法深入;或研究內容缺乏問題意識,關注的是虛問題、偽問題。
如何解決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兩張皮”的問題,使教學研究的過程成為教育科研的過程,教育科研的過程又是教學研究的過程。如何排除形式主義公開課教學的“表演”成分,使教研活動變成“對話性實踐”;如何摒棄個人主義的控制式評議,使教研活動成為持續溝通、多向交流、分享經驗、反思教學、共同成長的學習場域;如何改變沒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碎片化教研傾向,使教研活動成為主線明確、支線清晰、主題突出、目標準確、評價科學的發展性整體教研,是新課改背景下縣域教學研究追求的目標。如何以科學研究的態度對待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以先進的教育理論來觀照具體的教學研究行為,在研究過程中將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學理念,活化為教學行為,深化為教學品質,內化為教學智慧,使教學研究成為高品位、高品質的實踐性活動,是縣域教育科研無法回避的訴求。
三、研究路徑:基于行動的方法探索
區域教育發展的差異性,優質教育資源的有限性,教育的現實功利性,社會教育需求的多重性,教師個人素養(含專業素養、教學觀念、課程理解等)的多樣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學業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其他影響教育發展的多元因素,使得課程實施缺乏基于標準的把握和基于實踐的探索研究,學生成長同質的不能共同發展、異質的不能差異發展、差異的不能補償發展……總之,縣域教育現狀的復雜性,使得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在高效的教學研究、高位的教育科研和高質的教師發展共生的情況下開展,呈現應有的發展局面。
作為教科研訓一體化的有效載體,微課題研究的開展應該遵循一般的方法和要求,即確定研究主題,制訂研究方案,前期研究準備,實施研究方案等,可以細化為發現問題——選擇問題(提出解決什么問題)——預設目標(期望獲得什么結果)——制訂方案(設計研究的步驟方法)——實施方案(在教學中應用、驗證)——提出對策——總結提高(提供經驗和成果)等步驟。[1]
1.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就是倡導每位教師樹立“問題即課題”的意識,這也是微課題研究的前提。要求教師按照切口要小、選題要準、研究要實的指導思想,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從一個個實際的教學實例出發,認真解析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尋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教研員從若干問題中選出最具典型性、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可供選擇的問題。
2.選擇問題。選擇問題的過程就是分析問題的過程,也是反思、總結、學習和研究的過程,這一過程大體是:第一,把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放到素質教育和新課標要求的框架中來反思,并依據實踐經驗梳理出存在的問題;第二,對梳理出來的問題進行篩選,把具有典型性、重要性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遴選出來,并提出初步研究課題設想;第三,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論證,確定這個問題是否為真問題,是否科學,是否有意義、有實用價值;第四,采取多種方法,廣泛查閱、學習與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弄清楚這個問題的研究現狀;第五,根據主、客觀條件形成具體、明確的研究課題。
3.制訂方案。制訂研究方案,首先要明確微課題研究的目的,即首先要明確為何要開展這項研究,最終要達到何種目的,因為沒有目的的研究,必然是盲目的行為,結果只能是徒勞無功。例如“初中語文閱讀課教學設計的研究”,在研究計劃中就明確提出研究目的:通過對初中語文閱讀課教學設計方法的研究,創新閱讀課教學形式,培養學生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高閱讀質量,更好地利用朗讀、默讀和誦讀等手段,加強閱讀的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初中生閱讀興趣、語文素養以及審美、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案和課堂教學形式。
研究方案不僅是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的具體化,也是研究工作整體的規劃和研究實施過程的路線。作為整體規劃,研究方案要明確研究的整體思路、研究過程的框架、研究工作的布局、研究成果的預設等;作為研究路線,每一步做什么、誰做、何時做、要達到何種效果、如何評價等,都要具體明確。研究計劃制訂越周密詳細、切實可行,就越可以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從而使研究工作能有序地開展,并取得預期的效果。根據微課題研究的目的和特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確定研究的內容:一是問題的現狀與歸因;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研究問題的現狀是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這是整個研究的基礎;歸因分析是追問這個問題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類型和特點,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歸因分析是為了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這是課題研究的重點。[2]
4.實施方案。實施研究方案就是根據研究方案所提出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路線,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研究活動:抽取研究樣本,選擇理論依據,確定研究方法,觀察訪談測量,查閱相關文獻,問卷分析統計,資料收集記錄,座談互動交流,專題會議討論,反復實踐求證,總結研究結果,提煉策略方法,形成研究成果,撰寫書面報告。[3]實施研究方案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研究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總之,“微課題研究”發掘問題、弄清問題,為問題提供解決方法,為解決方法提供實證。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教師的PCK知識,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科研水平,實現專業發展的內涵提升,完成職業生涯的高峰體驗。
四、結束語:基于發展的未來期許
微課題研究以其“微”之特點,為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所青睞,南京市教科所從2006年就開始進行個人課題研究,個人課題從性質上分析就是微課題;江蘇南通教研室在2009年就提倡教師開展微課題研究,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微課題具有很強的實踐特質和問題意識,它根植于教育教學的深廣天地,關注教育教學的微觀世界,讓教育科研走下神壇、回歸民間,走進教師們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用求真的研究精神和求是的教育品質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走自覺發展之路。
本文提出的“微課題研究是縣域教科研訓一體化有效途徑”的命題是基于縣域教科研訓現狀和微課題研究特征,進行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后所做的一種實踐假設和方法思考。“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有了這樣一種共識,微課題研究之于縣域教科研訓一體化深度融合的功用,一定會通過行動研究得到證實。事實上,縣域教學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師培訓具有實踐性、豐富性、動態性和發展性,微課題研究一定只是教科研訓一體化的途徑之一,我們有理由期許,未來教科研訓一體化的形式,一定會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93.
[2]百度文庫.微課題研究的一般程序[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hUuGskv31wNrs.
[3]梅雷迪斯·D·高爾.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許慶豫,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