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心下悸 [概念] 心下悸是指心下(胃)惕惕然跳動而言。考《內經》無心下悸之名,但《素問痹論》有'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句。《黃帝素問直解》云:'鼓,猶動也o'可見'心下鼓'含有心下悸動之義。心下悸的記載,首見于《傷寒論》,并設有'驚悸'專篇。《諸病源候論》中則有'傷寒悸候',著重論述了《傷寒論》中的'心下悸'癥。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將'悸'列為專條論述。《證治準繩》云:'悸即怔忡。'此后,歷代醫家把悸(包括心下悸)列于'驚悸'、'怔忡'病門中討論。但心下悸的闡述仍未超出《傷寒論》的范疇。 心下悸、心悸、臍下悸發作部位不同。本文所述心下悸,心下是指胃脘部。其它部位的悸動可參見有關各條論述。 [鑒別] 常見證候 水氣凌心心下悸:心下經常跳動,多飲則甚,頭眩,嘔吐,小便不利,脈弦滑。舌體胖大,苔滑白潤。 心陽不振心下悸:心下悸動不寧,按之稍安,兼有氣短,胸悶,畏寒,四肢不溫,舌質淡紅,脈小弱。 陰虛火旺心下悸:心下,悸動,時發時止,伴有五心煩熱,兩顴緋紅,頭暈耳鳴,脈細數,舌質紅,苔少。 痰火相搏心下悸:心下悸動煩亂,易驚,口苦,失眠多夢,或嘔吐痰涎,脈滑數,舌質紅,苔黃膩。 鑒別分析 水氣凌心心下悸與心陽不振心下悸:兩者有密切關系,即水氣凌心是在心陽虛弱基礎上發生的。兩者相比,前者偏邪盛,后者偏正虛,且可相互轉化。水氣凌心心下悸,是由于胃有停飲,不得布散,上凌于心所致。'心為火而惡水,水既內停,心不自安'(《傷寒明理論》)。心陽不振心下悸,是'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傷寒明理論》)。兩者辨證要點為:水氣凌心心下悸,飲水悸甚,小便不利,伴有頭眩,脈弦滑,舌胖大。心陽不振心下悸,以病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為特點,伴有氣短,畏寒,脈小弱。水氣凌心心下悸,治宜蠲飲通陽,方選茯苓甘草湯,或半夏麻黃丸。心陽不振心下悸,治宜溫通心陽,方選桂枝甘草湯,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陰虛火旺心下悸與痰火相搏心下悸:兩者都與邪熱內擾有關,脈均可見數象。但陰虛火旺心下悸,以陰虛為本,火旺為標,火為陽,陽主動,陰精乏其所承,相火妄動而見悸,其心下悸與五心煩熱、脈細數并見,并有兩顴緋紅、舌苔少等特點。治宜滋陰降火,知柏地黃丸主之。痰火相搏心下悸,以痰為本,火為標,〝痰飲停于中焦,礙其經絡不得舒通,而郁火與痰相擊于心下〞(《證治準繩》),則見心下悸。其心下悸動煩亂,易驚、口苦脈滑數,苔黃膩是其特點。治宜清熱豁痰,導痰湯主之。 心下悸是病人的自覺癥狀,時輕時甚,常隨神志怫郁或惱怒而加重。臨床實踐說明,對于心下悸的治療,除藥物及針灸外,使之精神愉快,心情舒暢,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獻別錄]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諸病源候論傷寒悸候》:'悸者動也,謂心下悸動也。此由傷寒病發汗已后,因又下之,內有虛熱則渴,渴則飲水,水氣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 《張氏醫通神志門》:'心下悸有氣虛血虛,屬飲屬火之殊。夫氣虛者,由陽氣內微,心下空虛,內動為悸。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驚悸狂眩,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湯,或六君子湯加菖蒲、遠志。血虛者,由陰氣內虛,虛火妄動,歸脾湯加丹參、麥冬。停飲者,水停心下,侮其所勝,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惕惕而動,半夏茯苓湯、茯苓甘草湯,或二陳湯加白朮、豬苓、澤瀉。有表邪挾飲,半夏麻黃丸、小青龍湯選用。火旺者,因水不能制火,故時悸時煩,跳動不寧,天王補心丹,不應,六味丸加五味、麥冬、遠志。有邪氣攻擊而悸者,宜審其何邪而后治之。有營衛涸流,脈來結代者,必補氣益血生精,炙甘草湯。因痰飲而悸,導痰湯加棗仁。有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也,溫膽湯加川連'。 |
|
來自: 晝三夜二205 > 《中醫癥狀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