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公眾號《第一個5年》(吳光于) 1 很多人生的困局,源于我們抽象思維能力的欠缺。 思維太過具象的人,會盯著墻壁上的投影琢磨,而抽象思維能力高的惡人會突破具象的陰影,回到事物的源頭和真相去琢磨。 據說,原始社會的人對數字的理解最多能理解到“5”,多于“5”對他們來說就是無法想象了“多”了。 據說,如果你問阿基米德時代的人海灘上有多少沙子,他們會說“無窮多”,阿基米德時代的人無法理解“100萬”這樣的大數。 據說,蒙古大汗帶兵打仗統計兵馬的方法是,在草場上用籬笆圍個大圈,讓部隊一批批進入這個圈,進出5次,就代表我的部隊有“5圈”人,我們看來可以精確把握的東西他們卻把握不了。 不禁要問,現代人也有這樣的問題嗎?當然。 比如:偶數和自然數,哪個多? 比如:直線和曲線上的點,哪個多? 2 視頻說,用一套智力測試題去測試100年前的人,他們的平均分只有70分左右(接近于智障),同一套測試題測試今天的人,平均分將高達130(接近于天才水平)。 依我的觀察來看這個現象確實是存在的,平均來開,70后的抽象思維能力比60后要好,80后的抽象思維能70后要好,90后的抽象思維能力比80后要好。 例如:很多80后可以輕松理解未來部分是可知的、可規劃的,但不少70后則認為未來完全不可知,因此,他們在做規劃時直接少了一個可把握維度,做事方式就是“亂撞”。 目標、規劃和戰略越具象,其脆弱性往往越強,存在度越低,因為這樣的計劃需要太多條件支撐,任何一個條件一變就“計劃趕不上變化”了,抽象思維不夠,是無法做出長期有效的規劃的。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就是一個個簡化的模型,是對世界某些關鍵特征的提煉,是真實世界的投影。 例如:世界上本來沒有“1”,但我們卻從中提煉出了“1”,“1”只是我們從事物眾多特性中提煉出的一種屬性,除了1外,大量的事物其它屬性,比如一個茶杯,還有顏色、大小、用處、工藝、手感等等方面的屬性。 例如:1+1=2,“=”也是一種關鍵特征的提煉和抽象,1個蘋果加1個蘋果等于1個人加1條魚,很明顯,等號兩邊的東西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我們通過提煉它們的共性就能讓他們之間畫上等號,也就是說,數學中的“=”表達的是我們只關心等號左右兩邊某些特征的等價,而忽略其他不相關信息。 例如:愛因斯坦通過抽象的概念,架構出一個世界。 推而廣之,不同人對世界、對商業的理解也有維度的高低之別,抽象程度不高不僅僅體現在定目標做規劃上的力不從心,更體現在整個人對商業世界的無所適從。 對商業世界的理解,維度足夠高的人,可以很快發現一系列能夠把握的機會,而對商業世界理解太具象化的人,則會發現整個世界鐵板一塊。 面對“銷售”、“營銷”、“營銷端創業”這樣的概念,維度不高的人會嗤之以鼻,“什么營銷端創業?! 面對“寫作”、“演講”、“營銷思維”等概念和技能,維度不夠高的人根本意識不到這些東西的潛在價值,而維度足夠高的人則會為這些技能的潛在價值興奮不已。 做同樣的項目,有人是看著這個項目可能賺錢去做的,有人是追風口去做的,有人是沖著“第二落點”去做的,有人是沖著推動自己的“飛輪”去做的,有人是沖著自己的使命去做的——這幾類人做事所求的價值是不一樣的,越往后的人所求的價值存在度越高,他們能夠長期投入其中積累,越靠前的人越容易在遇到挫折后放棄,因為他們所求的價值是極其脆弱的,項目一旦失敗,就意味著這件事的價值歸零。 在商業世界中,維度足夠高的人可以給維度不夠高的人定義一個系統,實現降維打擊,“找工作,本質上都是找的被別人抽象化出來的任務。” “抽象者勞心,被抽象者勞力。” 大商人們常說“使命、愿景、價值觀、原則、戰略”,這是在提醒我們從更高的維度去構建自己方向,高維度的概念可以讓我們看到一條無限展開的路徑,就像孫正義讀書時看到芯片頓時熱淚盈眶一樣,他看到的事一條線,而不是一個點。 3 從抽象到具象,是一種我們可以刻意訓練和觀察的思維方式,當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對這個問題我有從更高的維度去理解和思考嗎?還能找到哪些維度更高的思考方式? 越是復雜的問題,就越要用到抽象思考的能力,因為具象的想法往往不足以應對復雜的局面,帶來諸如想法不能持久成立,目標和計劃一遍遍被推翻重來等后果。 所謂抽象化,就是提取出事物最主要的那些特征,特征越少、越基本,其存在度就越高,反脆弱性就越強,提取的特征越多、越具象,存在度就越低,脆弱性就越高。 對于商業和個人發展來說,對“增長、積累、飛輪、宏觀-中觀-微觀、能力圈、高維到低維”等等概念的深度理解能幫我們走出具象化思維的困局,這也是《思維框架》《思維模型》《戰略模型》《營銷模型》《財富密碼》等板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文作者:公眾號《第一個5年》(吳光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