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之前所說,街頭攝影是一種完全沒有約束的攝影類型,只要你愿意,可以用任何形式來拍攝你心中的街頭攝影作品。 但是街頭攝影卻又有著嚴格的要求,說是要求,其實也很簡單,我在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照片的「意義」》中用一個公式概括過: 社會(場景)美學 + 非控制場景 = 街頭攝影 組成街頭攝影的兩個元素,一個是社會場景,即在公開場景環境下,包括街頭、公共建筑中等一切人類生活中的場景,而非家庭這種私密場景,另外一個就是非控制場景,也就是說街頭攝影在要排除掉一切人為控制因素,必須得是最真實情緒的流露。當然,之前所說的 Bruce Gilden 的介入,其實也是屬于真實情緒的流露,因為在他介入之前,并不知道被介入者會有什么樣的反應,甚至有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反應,他的拍攝就已經完成了。 但是不管怎么說,在街頭攝影中,故事是最主要的,一切都要以情緒為主體。這兩個因素的疊加,才組成了一幅街頭攝影作品。 今天就來說說街頭攝影的另外幾種風格。 有一種街頭攝影師的作品不能從單獨來看,從一張照片來看,可能會覺得平平無奇沒有什么突出的特點,但是如果將他生涯中的大量作品統一匯總以后,你會發現,他們所拍下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在他們的作品之中,或者用對比的方式,或者用反襯的方式,來重復人們的行為和表達。 這可能是街頭攝影中最難的一種,看起來畫面平平無奇,但是深入分析你就會發現,這種交互并不是一朝一夕創立的,他需要攝影師的堅持以及對于形式的理解,當然必不可少的還有大量的拍攝。 Garry Winogrand 就是這樣一位街頭攝影師,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行走在街頭,記錄這座城市的真實生活,尋找那些具有戲劇性的場景,富有張力的矛盾對比以及故事性的畫面,在他去世的時候,他還留下了 2500 卷尚未沖洗,以及 6500 卷已經沖出來但是還沒有來得及擴印出樣片,還有 3000 卷已經擴印出樣片,卻還沒有來得及看的照片。 Photo by Garry Winogrand Photo by Garry Winogrand Photo by Garry Winogrand 有些攝影師習慣于對人物的表達,他們將重點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身上,他們喜歡在街頭和人溝通交流,然后拍下他們的樣子。 不同于工作室的肖像,街頭肖像的特點是在不受控制的環境之中拍攝,一切都只是自然的被記錄。 街頭肖像所表現的并不僅僅是人,更是環境,通過人來表現他們的文化以及居住的地方。 就像是 Steve McCurry 鏡頭下的人。 Photo by Steve McCurry Photo by Steve McCurry Photo by Steve McCurry 抽象的街頭攝影也不能被忽略,它可能無法向我們展示任何嚴格意義上的內容,地點或者時間,但是卻為我們提供了對于畫面的印象和感受。 就像攝影師 Saul Leiter 的作品,他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反光、反射、模糊、陰影、顏色,用各種手段,來創作自己超越現實主義的界限。玻璃是最常用的道具,通過玻璃可以很容易的來創建反射和扭曲等抽象元素,也讓光線更加復雜多變。 想要拍出這些照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們主要取決于主題和構圖的完美平衡。但是這些照片同時也是最難以被人理解的,因為這種抽象本身就不適合所有的人。 最后一個壓軸的 Henri-Cartier Bresson 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他的作品風格,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街頭攝影大師,他的作品似乎可以擁有街頭攝影的一切特質,當然這也與他數十年拍攝所累積的作品量有關。 而他的決定性瞬間,也成了街頭攝影師的圣經,但是對于決定性瞬間,很多人認為是瞬間發生的那一刻突然記錄下來,其實并不全是這樣,這樣的突發瞬間可能看的再多也記錄不了幾個。所謂決定性瞬間,是在決定性場景中,等待瞬間的到來,像是布列松最經典的從水上跳過的人還有騎自行車的人,都是等待的結果。 Photo by Henri-Cartier Bresson Photo by Henri-Cartier Bresson 作為街頭攝影師,一定要學會等待。 無論是介入還是不介入,無論是原始的還是藝術的,他都有涉及,而且他的大多數作品往往有精準的構圖,所謂構圖,并不是事后劃線,更不是后人妄評,構圖是真實存在的,是攝影師的習慣性的取景方式,用一種引導模式,來讓故事更加輕易的能夠被觀看者所接受。而這些,并不是事前的思量,而是慣性使然,拍下了這么多照片,他知道眼前的畫面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才能最好,一切都像是信手拈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