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律詩、絕句,很多人都覺得對平聲和仄聲的規則很難掌握。 其實要記住并不難,首先只要記住七律的基本句型。 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型中第一種是仄起平收,即首字是仄聲,每兩字一反,末字為平聲。第二種是平起仄收,即首字是仄聲,末字為平聲,并且每一個字都與第一種完全相反。第三種是仄起仄收,其實就是把第一種句型的句末的平聲移到中間去,即形成首字末字都是仄聲。第四種是平起平收,即首字末字都是平聲,并且每一個字都與第三種完全相反。所以要記住這四種句型,只要記住第二種與第一種完全相反,第四種與第三種完全相反;而第三種與第一種的區別就是把第一種句型末字的聲調移到中間去便可。 這四種句型是七律的基本句型,七言詩無論怎么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即: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 律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律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鄰句相粘是指鄰句中的首字相同。如果上一聯的下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么下一聯的上句就應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同理,如果上一聯的下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下一聯的上句就應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這四種基本句型,在實際運用中,是允許有變化的,即可以在某個本該用仄聲的位置用平聲或在某個本該用平聲的位置用仄聲。不過,這種變化并不是隨心所欲,想怎么變就怎么變,而是遵循一定規則的。這個規則就是兩句話,叫做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四種基本句型中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如果句末三個字都是平聲是不允許的,尤其是末句的結尾三連平(稱作“下三平”)更是會被看作犯了大忌的。另外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也是律詩的大忌。這里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并不是說一、三、五可以統統不論或者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說有時可以靈活運用。前提是一、三、五靈活運用后不破壞抑揚頓挫的節奏感,朗讀起來不拗口。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一字是韻腳的話,把第三字平聲改為仄聲,就成了“孤平”, 那是不允許的。再如“平平仄仄仄平平”, 把第五字仄聲改為平聲,句末就成了“三連平”,那也是不允許的。 上面說的是七律的四種基本句型。那么五律每行只有五個字,怎么掌握平仄聲呢?很簡單,就是把七律的四種基本句型中每種去掉最前面兩個字便可。即原本七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改成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同時,因為五律每行只有五個字,所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相應成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但因為只有五個字,“一、三不論”時,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孤平”,那是一定要避免的。比如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仄平仄仄平”, 那么除去作為韻腳的句末平聲外,就只剩下一個平聲,成為 “孤平” 了。所以,這種情況下的第一字就不宜改用仄聲。同理,“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也不宜改用仄聲。這些都是要絕對注意的。另外“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改作平聲,句末就會成為“三連平”,因此也不宜改。 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對于拗句,古人通過用平仄聲調的變化調整等來進行補救,叫作拗救。因為拗救的規則很復雜,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我這里就不作展開了。 這里說的是七律、五律的平仄聲格律,也適用于排律(又稱長律,即長度超過八句)和小律(即長度為六句)。 關于格律詩中的對仗、押韻等規則,這里就不闡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