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種通俗簡單的理解方法。 自然界本來沒有饅頭,后來人們做出了饅頭,這就是無生有。饅頭是面粉做的,如果沒有面粉,誰也做不出饅頭。也就是說,無生有的無,不是什么都沒有,是說沒有饅頭,而有面粉。所以說無和有同出而異名,無是說沒有饅頭,有是說有面粉。知道了這種關系就是道。所以又說有生萬物。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開始都沒有,沒有人,沒有植物,連地球開始也沒有,但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從一種有變成另外一種的有。再往前推,面粉是小麥做成的,就進入了前一個有和無關系,世界上的所有物體都是這樣的無限循環,並且沒有盡頭,這就是老子說的道。推到最后,老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有什么是無了,所以統稱為玄,玄是萬物之門。 說的有點俗,可是便于理解。 又有個理解: 《道德經》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這里的"無",就是陳摶、周敦頤的所謂"無極",而"有"是"有極"。無極是宇宙(天地)的原始物質,有極是生命的起源物,故而第一章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意思說;故而圣人常常以宇宙的原始物質,企圖探討生物的內部奧妙;常常以生命起源物,企圖探討生物外表的形象。生物的內部奧妙與外表形象是同時存在的,只有當某個生物產生出來后,才有了內質與外形兩個不同的名稱。我認為,無極就是宇宙暗物質,有極就是現代科學DNA。《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就詳細描述了生命起源物DNA,第十四章就形象地描寫了DNA是雙螺旋結構依螺旋形盤旋之物。DNA的橫斷面圖,就是太極陰陽圖。《道德經》第一章講"無"和"有" 第四十章講"無"和"有",前后是對應的。所以,《道德經》若要分為上下兩篇,應該第一至第四十章為上篇,第四十一至八十一章為下篇。 |
|
來自: 老頑童的收藏館 > 《意識形態的三維樹之說》